想回到伊甸園就像試圖回到母親的子宮,回到嬰兒期一樣,根本無法實現(xiàn)。歸途已斷,我們不能回到母親的子宮或嬰兒期,我們必須長大。我們只能向前,穿越人生的沙漠,痛苦地走過灼熱而荒蕪的大地,漸進(jìn)達(dá)至更深入的意識層面。
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事實,因為大量的人類精神問題,包括吸毒嗑藥等,均源自于返回伊甸園的企圖。在雞尾酒會上,我們會喝上一杯,借此削弱我們的自我意識,消除羞怯。難道不是這樣的嗎?適量的酒精、大麻、可卡因或其他化合物,能讓我們在幾分鐘或幾小時內(nèi),暫時找回已失去的、與宇宙融為一體的感覺,再一次重溫人與自然融為一體時的溫暖和亦真亦幻的感覺。
但是,這種重溫決不會持續(xù)太久,其代價通常也讓人難以承受。正如神話所說,我們的確不能夠重返伊甸園了,我們必須徑直向前穿過沙漠。這是個艱難而痛苦的旅程,許多人望而卻步,他們找到一個看似安全的地方,刨出一個沙坑,待在那兒止步不前,根本不愿再去穿越那令人痛苦的、遍布仙人掌、荊棘和礫石的沙漠。
雖然多數(shù)人都聽說過富蘭克林的名言:“唯有痛苦才會帶來教益”,但真正能踐行的人很少,橫穿沙漠的痛苦讓他們難以忍受,于是都早早中斷了這一旅程。
疾病不僅僅是生理上的失調(diào),也表現(xiàn)為心理上的拒絕成熟。這種心理疾病完全可以通過心靈的成長加以調(diào)節(jié)。那些在生活中早早就停止了學(xué)習(xí)和成長,拒絕改變而故步自封的人們,經(jīng)常會陷入這種被稱作“第二童年”的困境。他們變得牢騷滿腹、吹毛求疵,并且以自我為中心。其實,這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第二童年”,而是他們“第一童年”的延續(xù),這些人以陳舊而脆弱的成年作掩飾,暴露出的是一種拒絕成長的孩子氣。
心理醫(yī)生都知道,很多外表已成年的人,內(nèi)心卻還是個情緒化的孩子,他們裹著成人的衣服,但心靈仍停留在童年。這些人拒絕成熟,只能在人生的旅途上徘徊不前。之所以有這樣的結(jié)論,并不是因為來找我們治療的人不及一般人成熟。正相反,那些渴望成長而來做心理治療的人,恰恰是想擺脫幼稚和孩子氣的人,他們只不過一時還沒有找到出路而已。說實話,這種人為數(shù)不多,所以,我才說是少有人走的路。相反,有很多人則拒絕成長,他們不愿承受成長的痛苦和煩惱,極力在逃避,或許這就是他們特別討厭談?wù)撟兝显掝}的原因。
記得1980年1月,在我寫完《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后不久,在華盛頓特區(qū),我包了一輛出租車去很多電臺和電視臺做節(jié)目。走了幾家后,出租車司機(jī)問我:“嗨,伙計,你是干啥的?”
我告訴他,我正在推廣一本書。他問:“寫什么的?”
于是我對他談了一些心理學(xué)和信仰方面的道理。大約半分鐘后,他發(fā)表了看法:“啊哈,聽起來好像人生的許多屁事還真有可能兜得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