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打車,可以順道修行。先修耐性,然后勞盡了筋骨,忽然打個正著,居然有一輛肯停下來的,知道了目的地后,又肯開門讓你順利上車的,那喜出望外,如恩科中金榜有名。如此打來打去打足一天,習慣為這小事而喜悅,又豈懼培養(yǎng)不出為一簞食一瓢飲感恩之心?天子腳下首善之區(qū)又豈非盡是道場?
北京的士司機那個酷,那個挑剔,那副嘴臉,最后,那個忽然露出來的底牌:貪,是國內外中西大小城都難得一見的人文風景。當然,有緣偶遇到一位安分樂業(yè)的不是沒有,那也是小收獲大喜悅的修心過程。
一般來說,無論早午晚,空車不是沒有,只是來得瀟灑去也寫意,司機連正眼都不瞅你一下,便揚長而去,剩下一堆苦主繼續(xù)揚手求救般的生涯。
然后自然有甘心停下來的,卻先擺出副哪兒都不想去的冷臉孔,得捕住瞬間談判的機會,報上地點,哄他開車門。如果不是特長的車程,即使上了車,他師傅本人還會不斷埋怨,不是你給他錢賺,是你欠了他勞煩了他。車程長也不是一定有好報,地點太遠太偏,回程不好找客,順利登車也不見得會好受。
有朋友試過強闖車廂,要到北京火車站,司機厚顏到一句到尾:不知道火車站在哪。朋友二話不說,三十塊,去不去。司機若無其事酷到底:去。
本來以為北京打車之煩,煩在大部分司機把計程車變成當地的黑車,報個地點,再討價還價。本來認為,真有這個潛規(guī)則可依,雖然方便了,也是在資助不良風氣,直接腐蝕了人民素質,對不住偉大祖國。
可那些連開價利誘都不給你機會的飛的黨又是什么原因出于什么心態(tài)?有次我就朝著車尾祝他空車兜風之旅愉快,反正油價他付得起嘛。
打車謎團最迷的正是飛的黨。瀟灑到不揀客不求財只顧一路開車一個人逍遙游,一定是制度問題,分賬比例問題,養(yǎng)出一班有客三十六沒客三十六的無客司機。
問當地人,他們竟然也說不上來,只說他們的服務意識一般不高,得慢慢來。不,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說到底應該是錢的問題??赡墚數厝藢σ粋€可堪研究的現象,習以為常到失去了追根究底的好奇心,對我拜托調查一下的要求不大起勁,不了了之。
于是又想起了身在其中適應了現象便懶理成因的道理。外客往往反而因獵奇心態(tài)而生發(fā)掘之心。這打車現象,打開來研究下去,可以打通許多國情民情之道,是個國民教育通識科課程的大好起點,也是旅游真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