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情況下,生活分為四個等級。知性的生活,有道德感、有精神追求的生活,有社會交往的生活以及有生理需求的生活。你所要做的就是隨時調(diào)整生活狀態(tài)來滿足自己不同的需求。這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情,甚至由于未能作出調(diào)整,使很多似乎很有前途的事業(yè),最終不得不擱淺。的確,如果一個人能在任何年齡段里,使自己的生活和諧、平衡,以及上述的需求得到滿足而不會變得雜亂無章,那他就真是一個聰明人。而事實上,我們當中的大多數(shù)人只能兼顧一二。我們所說的最好就是沖著最完美的目標隨時調(diào)整,隨時前進,盡管很少有人成功。
在女子學校中,成千上萬的女生只強調(diào)她們天性中社會性的一面,而忽視其他方面。生活成了一輪又一輪的舞會、晚宴和社交娛樂活動,這些本應該是生活的調(diào)劑品現(xiàn)在卻成了生活的主旋律。所以,總會有這樣一群人,她們的生活中充斥著各種各樣的社交娛樂活動,而對精神的追求卻蕩然無存。
我們發(fā)現(xiàn)在許多男子學校中,人們經(jīng)常忽略知識的學習,而對體育特長有著荒唐且極其夸張的重視。這種心照不宣、沿襲至今的重視使得美國的獎學金制度遜色于歐洲的一些國家。對于女性來說,體育特長通常不會影響她們求學期間的學業(yè)成績,然而戲劇和社交活動等其他活動就不同了,它們都是其學業(yè)成績的重要參考。
注重智力卻忽略品德、情感的人注定是一臺“頭腦清晰,但內(nèi)心冷酷,只懂得邏輯思維的發(fā)動機”,算不上一個真正的人才。這樣的人缺乏同情心和精神追求,無法將其內(nèi)心深處美好的一面挖掘出來。愛默生(Emerson,拉爾夫·瓦爾多·愛默生, 美國散文作家、思想家、詩人,美國總統(tǒng)林肯稱他為“美國的孔子”)開誠布公地說:“如果一個人成為思考的機器,那他的思考就不是有血有肉的思考。”一個學生如果只是一臺學習機器,他根本無法充分利用屬于自己的機會,從而取得優(yōu)異的學習成績。與之相反,如果他只是一味地機械思考,而為此犧牲了生活的其他樂趣,那么他根本不可能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學者。
一個人很有可能只看重生活中道德的方面,但這并不意味著要無限抬高道德標準,以至于自己的人格品質(zhì)無法企及。道德的真正意義不僅僅是要做個好人,還要實實在在地去追求生活的真諦。那些過度強調(diào)責任和義務的人其實過著一種狹隘、沉悶的生活。
由此可見,在生活的哪些層面上該花費多少時間、投入多少精力,是年輕的學子們未來必須要學習的最困難的一課。
有些人把物質(zhì)生活看成唯一的生活方式。勃朗寧(Browning,羅伯特·勃朗寧,維多利亞時期代表詩人之一)在這方面持有正確的觀點,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