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字,如果不出意料的話,差不多是中國歷史上使用最頻繁的字,和今天的“的”字一樣。
“之”字,在古代典籍詩文中,俯拾即是,司空見慣,可說是“無之不成句,無之不成文”。
“之”字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有三個義群:一、往;二、代詞;三、助語。三項均為書面語之用。
在人們的心目中,“之”字更多用于代詞和助詞。人們今天順口說出的或順手寫出的話中,“之”字也層出不窮,如“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如“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如“無價之寶”、“赤子之心”、“意料之中”、“中國之大”、“緩兵之計”等等。
我們設(shè)想一下,如果先秦的諸子文章、《詩經(jīng)》、《楚辭》,乃至此后的詩詞歌賦都不許用“之”字,會是什么情景和狀態(tài)。如《詩經(jīng)》“之子于歸,宜其室家”;如《離騷》“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如《論語》“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如莊子“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如曹操“呦呦鹿鳴,食野之蘋”;如李白“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如蘇軾“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如果無“之”,難以想象??芍^“無日無之”。
《千字文》據(jù)稱是南朝周興嗣一夜寫就,把“之”字嵌入“似蘭斯馨,如松之盛”之中,其他的虛詞虛字則堆疊于文末?!爸弊郑坪跏恰爸跽咭病钡奶撟?,但是實實在在地離不了。
“之”字在對聯(lián)中也有妙用。魯迅集《離騷》句“望崦嵫而勿迫,恐鵜鶘之先鳴”。二十世紀初有人征聯(lián)求對“孫行者”,首字為名詞,次字為動詞。三字為虛字。有人對“祖沖之”,甚妙。有人對“胡適之”,也不賴。今人還可對“于是之”。
“之”字在書法中,也是千變?nèi)f化,如果讓一個外國人看正草隸篆行諸體中的“之”字,他肯定不會覺得這是同一個字。各類書法字典中“之”字總是洋洋大觀。王羲之《蘭亭序》中“之”字有二十余種寫法,一直是書法史上的美談。
古人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心向往之”。對于“之”字,我們充滿敬畏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