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深刻地感受到一點,從物品身上,總是能投射出我們與物品的關系以及我們自己本身。面對物品的時候,每個人的發(fā)現(xiàn)都有所不同。斷舍離可以說是進行自我診斷、治療、痊愈的程序,我們可以從中讀出潛藏在有形物品中的信息。
把父母灌輸?shù)挠^念也斷舍離
有個三十來歲的女人,她的麻煩來自無法丟掉的十來本宗教書籍,那都是父母留給她的書。從小,她就被告知“這些都是很重要的書,千萬不能丟掉,要好好珍藏啊”。于是,她把這些東西從自己的家全都搬進了夫家,之后的十幾年,就這么一直在家里放著,但從來都沒翻開看過。這些書給她帶來的,除了壓迫感之外再無其他。她跟我說,學習了斷舍離以后,她終于能下定決心把這些對自己毫無意義、毫無價值的書扔出去了。
她說,當她真正開始面對這些東西的時候,她突然意識到,一直以來,自己都在父母面前扮演著乖寶寶的形象,都在努力做好父母所期待的那個自己。我問她,狠下心把這些書丟出去之后,你得到了什么?她回答:“書架上的空余,以及從父母的束縛中解脫出來的那種無比輕松自由的感覺?!?/p>
像這樣的事情絕非少數(shù)。特別是壓迫感來自父母的束縛,這種事情更是占了絕大多數(shù),比如從來不彈卻一直穩(wěn)坐在家里某個地方的鋼琴,背后可能就隱藏著根本不想學卻被逼著學琴的孩提時代。
有些人不管到了多少歲,甚至都已經(jīng)五六十歲了,即便離開了父母的庇護,經(jīng)濟和社會地位都已經(jīng)獨立,卻仍然無法擺脫幼年時父母在自己心里植下的觀念。而斷舍離則讓很多這樣的人再次獲得了離開父母事先為自己鋪好的那條路的絕佳契機。
堅持直面物品,我們就會覺察出自己在不知不覺中已經(jīng)被父母和配偶等親近的人浸染,被他們的觀念影響著。如果本身喜歡那些觀念,是有意識地接受,那就沒什么問題,但要是無意識地、毫無自覺地被影響,或者是心不甘情不愿地接受,那就太可惜了。就像是那些從父母手里繼承過來的物品,明明不喜歡,卻無可奈何地一直收著,就有必要果斷下個決心了。
這也是我經(jīng)常告誡自己的一句話:“感謝”與“喜歡”是兩回事。我經(jīng)??吹接行┤艘驗闊o法喜歡父母而痛苦不已。“感謝”與“喜歡”很容易被人們混為一談,所以人們難免為此感到苦惱,以及深深的自責。
不僅僅是親子關系,所有的人際關系都是一樣。討厭一個人,就和喜歡一個人一樣,是沒有任何理由的。如果能夠大方地承認這種感情,并以自然的心態(tài)去看待它,那么就根本沒必要非得確認它是否正當、是否正確不可了。
“討厭的東西就是討厭,有什么辦法!”這也是接受現(xiàn)狀的一種。像這樣接受自己真實的感情,想必也可以看成是一種內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