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世代相傳的哈佛狂熱癥(2)

假如我的青春在哈佛 作者:(韓)姜仁仙


1994年,有位銀行家捐給哈佛七千萬美金——哈佛校史上最高的捐贈金額。這位哈佛校友非常樂善好施,以至于哈佛校園里四處可見刻有他名字的建筑物,而他的兩個兒子就是從哈佛畢業(yè)的。還有一位畢業(yè)于普林斯頓大學的香港企業(yè)家曾許下一億美元的高額捐款,于是他的子女和侄子就都在普林斯頓大學就讀。

說起“遺產(chǎn)學生”,私立名校并不承認有“捐款入學制”這么一說。不過,校友捐款,子女入學是公開的秘密,沒什么好說的。在美國私立大學共享的申請書里,需要申請人填寫家庭成員的教育背景,如果你父母是從目標學校畢業(yè)的,那很幸運,你就會得到加分。以耶魯大學為例,在學學生中身為校友子女的比例有14%,普林斯頓大學是12%,哈佛大學則約為13%。

《意識形態(tài)的終結(jié)》一書的作者,哈佛大學名譽教授丹尼爾?貝爾博士說:“甄選研究生,學術(shù)能力和研究能力才是最關(guān)鍵的,其他的都不重要。不過本科生卻不一樣,哈佛的目標是要培養(yǎng)各種類型的優(yōu)秀學生,不僅要在各個領(lǐng)域里有所建樹,強大的人脈也是考慮因素,因此,我們才需要知道他的家庭背景。”

耶魯大學的公開部部長也說:“吸引校友的子女以及成功人士的下一代入學,完全是為了學校發(fā)展和維持傳統(tǒng),這是有利的?!?/p>

從法律層面上來說,聯(lián)邦政府并沒有對學校的錄取工作進行特別干預(yù),這些大學在不帶性別歧視、種族歧視的前提下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標準進行招生?!靶S炎优畠?yōu)先政策”使得美國私立名校擁有強大的校友力量以及可以動用的資金。私立大學的資金來源,很大程度上依靠著校友的支持,校友的捐款,要比其他捐贈更得校方的重視。

前哈佛校長尼爾·魯?shù)撬固故悄伎罨顒拥姆e極推動者,在他的努力下,1993~1999六年間,哈佛大學募集到了高達26億美元的捐款,當時參與的捐款者當中有80%是哈佛的校友。

“給校友子女加分,是為了肯定哈佛校友對學校發(fā)展的貢獻。當然哈佛也有無家可歸的學生,校友的捐款可以拿來設(shè)立獎學金,資助這些貧困生繼續(xù)學業(yè)。”哈佛大學入學部副部長如是說,并非官方的漂亮話。幾年前有一名失去家庭的學生進入哈佛就讀,曾引發(fā)不小的話題。

這名女生來自紐約,十五歲起就無家可歸,一個人孤苦伶仃,高中時,公園的長椅就是她的住處,讀書的時候只能借著路燈微弱的燈光。像一般的勵志傳奇人物一樣,這個女孩子最終不僅被哈佛收了,還拿了獎學金,成了當時的風云人物,還因此上了雜志封面。

哈佛約有三分之一的學生畢業(yè)自私立學校,家庭大都是中上水平。如此窮困的學生在哈佛,就跟大熊貓在中國一樣少見。那女孩之所以能登上輿論的風口浪尖,也就不足為奇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