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一來,爸爸和媽媽所表現(xiàn)出來的焦慮不同,在孩子問題的處理上就會有很大差異。爸爸們在切實感受到“問題”之前是不認同那就是“問題”的,正確的做法是:在問題處于萌芽狀態(tài)時就應該及時遏制,但爸爸們卻總是太過樂觀地否認問題,滿嘴的“沒事兒”,一旦問題嚴重化,周圍人都發(fā)現(xiàn)問題的時候,才意識到危機而去尋求幫助,最后被告知危機處理太過遲緩。
媽媽們卻正好相反。媽媽們在問題還沒出現(xiàn)的時候就過分地防患于未然,所以就會被認為一點小事就雞飛狗跳,這只是因為她們太過急于想消除內心的不安情緒。因此在爸爸們看來,妻子常常為芝麻大點兒的事瞎操心,完全是自討苦吃。這跟媽媽們覺得丈夫明明看著有問題卻不負責任、漠不關心是一樣的心理。這樣一來,媽媽們就會錯誤地認為自己比丈夫更關愛孩子更擔心孩子,而丈夫之所以那么冷淡就是因為他不像自己那么愛孩子。
撫養(yǎng)孩子的過程中,雙方雖然一樣擔心焦慮,媽媽們的表現(xiàn)是“怎么辦怎么辦”,明顯可以看出非常操心關愛孩子。相對的,爸爸們總說“沒事兒,自然而然就好了”,聽起來像是說鄰家小孩一樣毫無責任感。為什么呢?因為沒有對策。如果孩子成績下滑很厲害就應該讓他好好學習,這種情況下爸爸們再說什么“會好起來的”或者“不學習也能成才”的話就毫無意義了。因為這種態(tài)度,爸爸們在養(yǎng)育孩子的過程中很容易被邊緣化。如果想消除妻子諸如“你難道不應該像我這樣愛孩子嗎”這樣的誤會,爸爸們一定要從現(xiàn)在開始,改變自己的行為和言語。
焦慮與疏忽都源自“不安”
一個4歲的男孩因為不會說話來到了我的診室。媽媽拉著孩子的手進來,爸爸落后幾步也跟了進來。媽媽說孩子太過膽小不能很好表達情緒,想知道是否和說話晚有關,擔心自己的養(yǎng)育方式是不是有錯誤,害怕孩子不開口說話和同齡孩子相處會很困難,唯恐他在語言表達上會有問題。這位媽媽從頭到腳都充斥著不安的情緒,懇請能夠得到幫助。一起前來的爸爸也是滿腹憂慮,上來就問:“4歲了還沒說話是不是問題很嚴重?晚一些開口說話是不是也沒什么關系?”在我看來,孩子是在情緒上出現(xiàn)了問題,才導致這樣的情況出現(xiàn)。在學習的過程中,情緒是個相當重要的因素,學習需要經(jīng)過嘗試、矯正、學習、再嘗試的過程,孩子情緒上退縮畏懼,自然無法很好地完成整個學習過程。
我決定幫助孩子進行一段時間的情緒調整。媽媽眼角掛著淚水,心疼孩子不知道要受多少罪。然而爸爸聽了我的話卻認為:“不是也有孩子5歲才開口說話嗎?我覺得我家小孩沒到那種需要治療的地步啊?!?/p>
在診室經(jīng)??梢钥匆娺@樣的場面:媽媽不管用什么方法都要幫助孩子,爸爸卻認為孩子沒到需要治療的份上。如果告訴這些爸爸說需要藥物治療,那么大部分都會激烈反對,他們認為“用藥絕對不行,又不是要穩(wěn)定孩子情緒”,說完就離開診室。媽媽們通常是向我詢問自己的疑惑以及解決方法,但爸爸們通常是想跟我爭論以證明我錯了他對了。爸爸們使出渾身解數(shù)想要證明醫(yī)生錯了,這種行為也是他們表現(xiàn)出來的一種典型不安。因為無法接受自己孩子存在問題,太過不安焦慮以至于完全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