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跟一位5歲女孩的媽媽談話的過程中,她突然說要給孩子換一家幼兒園。這位媽媽不久前還大贊那家幼兒園的環(huán)境和老師。我問她“出什么事了嗎”,她說自己看見幼兒園老師扔垃圾以后只是拍了拍手,在圍裙上擦了擦,一想到“那只手還要摸我家孩子的臉和食物……”這個念頭就始終在她腦海里揮之不去。這位媽媽說她不再信任那家幼兒園的衛(wèi)生狀況,不想再把孩子送過去了。這也是一種不安。一般我們只認為焦心苦慮才是不安,其實疑心和忌諱也是一種不安。生活中很多時候,一些細微的情緒都可能會成為引爆不安的因素,甚至摧毀由來已久的信任。
所謂不安,是人類一種基本防御的條件反射,也是保護自我的一種基本手段。一旦自己身陷危機,人們就會條件反射地“不安”,本能地用它保護自我。因此,必須保持適當不安,只有這樣才能為了自己、家人和未來很好地保護自己,安全順利地計劃今后的生活。但奇怪的是,爸爸們卻一致地將“不安”表現(xiàn)為“漠不關心”,媽媽們則表現(xiàn)為“擔憂焦慮”。女人們之前再大大咧咧,生了孩子以后,不安情緒就會不斷升級,男人們以前可能比較細心體貼,卻慢慢有些無動于衷。那么為什么做媽媽的不安是焦急憂慮,爸爸們卻是漠然置之呢?
爸爸們愛自己的孩子,這是毋庸置疑的。正因為愛孩子,所以才會忍氣吞聲,起早貪黑地工作賺錢。若問最愛的人是誰,他們一定會毫不猶豫地回答“孩子”。但為何爸爸們會被認為不愛孩子,會慘遭如此之深的誤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