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圭恰迪尼和他的《格言集》(3)

雖敗猶榮的先知 作者:馮克利


圭恰迪尼雖然像柏克評價英國人一樣,承認佛羅倫薩民眾有著“自由”的風尚,然而在他眼中,這并不是一種值得稱頌的品質(zhì),反而給公共生活造成了很大的麻煩。他們的自由觀有著勢利的特點,“侈談自由的人……都在打自己的小算盤,……一旦發(fā)現(xiàn)他們在專制政府下能更好地混職發(fā)跡,總是趨之若鶩”。這讓佛羅倫薩人內(nèi)訌不已,無法建立起均衡而穩(wěn)定的秩序。

《格言集》中,難得有篇幅很長、大概也是全書最長的一段論述(C 輯21),講的便是佛羅倫薩的美第齊家族掙扎于寡頭政府和大眾政府之間的情形。它既要維護自己的特權(quán)地位,又想討好喜愛自由的民眾;既要網(wǎng)羅黨羽,又想竭力做到無所偏私,結(jié)果落得兩面不討好,最后被共和政府所取代。然而,這個否定了一人少數(shù)統(tǒng)治的新政權(quán),卻是“天天變來變?nèi)?,沒有恒常的目標”,使“自由不但得不到維護,反而只會被摧毀”。

正如正義脫離了正當程序便會蛻變?yōu)椤耙靶U的正義”(wildjustice)一樣,不講章法的自由也無助于建立良好的秩序,人的行為便變得不可預(yù)期。不消說,世道一亂,規(guī)則也無從談起。此時人為求自保,最常見的辦法便是揣摩人心。無論何時人心往往經(jīng)不住推敲,可是面對爾虞我詐的人間亂象,你總是只講人生光明美好的一面,固然可以像歌頌大自然一樣讓人放心,但也沒有人會說你誠實了。不妨這樣說,與柏克身處輝格黨所建立的秩序井然的英國社會不同,圭恰迪尼置身于其中的亂局,并沒有為他的保守提供多少本錢,反而成了權(quán)謀思維的興奮劑。這可以解釋為何在圭恰迪尼那兒,以及更大程度上在馬基雅維里那兒,對政治生活的理解都傾向于變成一門沒有信仰支撐的技術(shù)(arte)。

《格言集》中的很多言論,便是這種窘境的產(chǎn)物,其中表現(xiàn)出的權(quán)謀,一點也不比馬基雅維里遜色,甚至尤有過之,只要看上幾頁,便會讓人情不自禁想到《君主論》,而且我們知道他也確實讀過此書的抄本。馬基雅維里出的一些壞主意,其中幾乎應(yīng)有盡有,自不令人意外。

譬如,馬氏認為民眾天性卑劣,與其贏得愛戴,不如使之畏憚。圭恰迪尼則將“人民”稱為“不良不智”的“野獸”,統(tǒng)治他們也只能靠強硬手段而非善意。他還談?wù)撊绾我蕴搶嶋y辨的漂亮話網(wǎng)羅親信,如何為求個人聞達而隱瞞敗績,以及說謊如何選擇適當?shù)臅r機。就像馬基雅維里一樣,他告誡君主要在大度與吝嗇之間拿捏得當;他也認為人皆忘恩負義,與其指望他們知恩圖報,不如任用勢之所迫而不得不順從你的人來得穩(wěn)妥。

在講到合伙搞陰謀的危險時,甚至他的用語,也跟馬基雅維里在《李維史論》中論陰謀的名篇如出一轍。從下面這段話中,也許最能體味他的權(quán)術(shù)水平:“將一個原本反對你計劃的人變成你的支持者,一個辦法就是讓他做這個計劃的頭領(lǐng),……不用心的人通常能用這辦法制服,”原因無他,是“人往往把虛榮看得比實際收益更重要”。不妨再看看這段:“當人們得知你的處境迫使你按他的愿望行事時,他就會對你不太尊重,并且會利用你。因為通常人們的行動是由其自利心理,或是壞心腸決定的?!敝T如此類的言論不一而足,處處透露出他要參透表象直抵本質(zhì)的冷峻眼光,聚焦點則是對人性弱點的洞察。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