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篇 大節(jié)(5)

子未語:半部在民間 作者:林電鋒


3.16子曰:“禮失則昏,名失則愆。失志為昏,失所為愆。”

【譯文】孔子說:“禮儀喪失就會昏亂,名分喪失就會產(chǎn)生過失。喪失了意志就會昏亂,失去所宜就會出現(xiàn)過錯?!?/p>

【感悟】內(nèi)外兼修,才能保持獨立的人格。外在方面,禮儀和名分同等重要,名不正則言不順;內(nèi)在方面,既要有堅強的意志和健康的人格,還要明白哪些事情該做,哪些不該做。

3.17子曰:“勞能定國,功加于民。大臣死難,雖食之公廟,可也?!?/p>

【譯文】孔子說:“有安定國家的功勞,也有恩惠普通老百姓的功勞。這樣的大臣去世了,即使是食享于諸侯的國廟,也是可以的?!?/p>

【感悟】什么叫“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就是這個道理。生,有功于社稷;死,受到后人的紀念。

3.18子曰:“周公其盛乎!身貴而愈恭,家富而愈儉,勝敵而愈戒?!?/p>

【譯文】孔子說:“周公可偉大啦!身份高貴而更加謙恭,家里富裕而更加節(jié)儉,戰(zhàn)勝敵人而更加警惕。”

【感悟】周公是歷史上最好的“二把手”,他能夠獲得尊貴的地位,是與其嚴格要求自己、保持臣子氣節(jié)分不開的。人最難做到的,就是有了崇高的榮譽之后卻還能繼續(xù)保持謙遜。

3.19子路持劍,孔子問曰:“由,安用此乎?”子路曰:“善古者,固以善之;不善古者,固以自衛(wèi)?!弊釉唬骸熬右灾覟橘|,以仁為衛(wèi),不出環(huán)堵之內(nèi),而聞千里之外;不善以忠化,寇暴以仁圍,何必持劍乎?”子路曰:“由也請攝齊以事先生矣?!?/p>

【譯文】子路手持寶劍,孔子問他:“仲由,你打算怎樣用這東西呢?”子路說:“對我友好的人,我一定友好地對待他;對我不友好的,我用它來自衛(wèi)?!笨鬃诱f:“君子以忠義為人生追求的目標,用仁愛來防身,雖不出窄小的屋子,卻能聞名于千里之外。對不善的人,用忠信來感化他;對暴亂侵擾的人,用仁義來使其安定。這樣,又何須使用武力呢?”子路說:“我愿從今以后,至誠地向您求教?。 ?/p>

【感悟】劍,可用來防身,也可用來自殺。子路的問題是將劍的作用看得太大,忽視了人自身的積極因素。如果一個人能保持良好的修養(yǎng),如同鑄劍于無形,不需亮劍則強敵退矣。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