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篇 至禮(8)

子未語:半部在民間 作者:林電鋒


【點睛之筆】

知禮守禮,重樹民族的自信

有一次,孔子去衛(wèi)國,學生冉有駕著車。剛進衛(wèi)國時,孔子看到人來人往,感慨地說:“這里人丁興旺??!”

冉有請教老師:“人口多了,那該怎么辦?”孔子說:“要讓大家富裕起來?!比接杏謫枺骸案辉:笥衷撛趺崔k?”孔子說:“要辦好教育,教化他們?!?/p>

冉有明白了。他沒有替我們再問:辦教育,行教化,又該怎么辦?因為孔子言傳身教了。

孔子是辦教育的典型。在春秋之前,教育被公權高度壟斷,只有貴族子弟才有接受教育的權利。孔子作為辦“私學”的鼻祖,如同當今教師走穴,是應被禁止的。好在那時社會混亂,道德淪喪,當政者自顧不暇,也不管孔子去辦私學,反正不造反就行。

再者,孔子辦學傳授“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shù)。有的說是六經,即《易》、《書》、《詩》、《禮》、《樂》、《春秋》。在六藝中,“禮”的教育是放在第一位的。

禮是什么?內涵很豐富。首先是個人的自我修養(yǎng),自我養(yǎng)成的思想品德。在此基礎上,社會抽絲剝繭,約定俗成,總結提升后,成為社會生活中大家應共同遵守的社會道德。

社會道德建立起來后,逐步形成各種制度規(guī)范,以及為了表現(xiàn)這些規(guī)范的外在儀式,即禮儀禮節(jié)的具體形式等。因此,有人將“禮”總結為“在中國古代是社會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規(guī)范”。我認為有不妥之處,就是將典章制度和道德規(guī)范割裂開來。其實,兩者是兩位一體、一體兩面、不可明確區(qū)分的。

那么,禮的核心是什么?就是提高個人的自我修養(yǎng),并由此內化成為自身的文化精神。只有這種精神的存在,才會形成全社會的公共文化道德,才能成為強大的制度活力,才能為社會所認可并推動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和諧與進步。

“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眰}廩實不一定會知禮節(jié),衣食足也不一定會知榮辱!關鍵在于當政者之教。這就是孔子說的“教之”。

如何“教之”?除了加大對教育事業(yè)的投入外,更重要的是要培育民族的精神。這種精神不是一句話或一道命令就可做到的,而是要經過幾代人的奮斗。

我們要奮斗的,就是要從小教起,從小培養(yǎng)社會的正確道德觀。從小“教之”,古人說,三歲定八十,即從小養(yǎng)成的重要性。

而今,幼兒、小學階段道德教育的缺失,既有社會急功近利的因素影響,難道跟社會的誠信缺失沒有關系嗎?

這個社會,誰也不要當裁判,誰也不要指責別人!讓我們從自我做起,從小做起吧!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