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在歷史上,軍隊很少帶著它們?nèi)康募Z食,亞歷山大的軍隊也不例外。士兵在行軍過程中,也會從周圍的國家獲取糧食和飼料。這種搜索糧秣的做法可能是供養(yǎng)軍隊的有效方式,但其缺點是,如果士兵停止前進,當?shù)氐馁Y源很快就會耗盡。一開始,軍隊有充分的食物可自由處置,但每過一天,負責搜索的隊伍就必須走得更遠,才能到達食物尚未被掠奪的地方。亞歷山大的經(jīng)驗法則(在幾世紀之后仍然有效)是,軍隊搜索糧秣的范圍,只能在距離其營地4天的行程之內(nèi),因為一頭馱獸會在8天內(nèi)吃完它負載的食物。一頭預計要走4天、穿越荒山野地以集取食物的馱獸,必須背負4天的食物,以供其去程所需;之后,它可以馱載8天的糧食,但會在歸途上吃掉一半,留下4天的糧食—換句話說,正等于它出發(fā)時所背負的量。因此,軍隊能夠駐扎在一地的時間長短,決定于周遭國家的富庶程度,而這又決定于人口密度(較多的人口通常意味著有較多的食物可奪取),以及一年之中的時節(jié)(緊接著采意味著有較多的食物可奪取),以及一年之中的時節(jié)(緊接著采有較多的食物可奪?。?,以及一年之中的時節(jié)(緊接著采收之后會有充裕的糧食,采收前則沒什么可拿?。啔v山大和其他將領(lǐng)在選擇行軍路線與攻擊時機時,必須將這些因素都納入考慮。
要將大批糧食送到征戰(zhàn)的軍隊中,最佳方式是通過船運;在古代世界,這是快速搬運大量食物的唯一方式。必要時,馱獸或車輛再負責最后幾公里的路程,將糧食從港口運到軍隊所在的內(nèi)陸基地。這迫使軍隊必須在比較接近河流或海岸的地區(qū)作戰(zhàn)。當亞歷山大征服地中海四周的國家時,只要其士兵事先攻占沿岸的港口,便可以依賴艦隊運送物資。士兵帶著幾天的食物,從一個港口行進到下一個港口,可能的話即就地取材,以補充軍糧。亞歷山大過世幾百年后,羅馬人將他的軍事儲運本領(lǐng)又提升了一個層次。他們在各地構(gòu)筑道路和補給站,建立起一個遍及其領(lǐng)土的網(wǎng)絡(luò),以確保需要時能迅速搬運大量糧食。他們的補給站通過船運來補充物資,這使羅馬軍隊很難在距離海岸或大河120公里以外的地方作戰(zhàn)。這有助于解釋為什么羅馬征服了地中海周圍的國家,以及其版圖的北界為何都以河流來劃定。維持常在性的補給站,意味著大型軍隊能夠快速穿越羅馬領(lǐng)土,無須為尋找糧食或飼料而擔心。羅馬軍隊也制定了法規(guī),以管理征戰(zhàn)時搜尋糧秣的過程。
在敵人的地盤里,向周遭地區(qū)強征糧食可達到兩個目的:供養(yǎng)入侵的軍隊,并使當?shù)匦^(qū)陷入?yún)T乏。在這種情況下,食物就是不折不扣的武器:來襲的軍隊可將該地區(qū)的物資掠奪殆盡,并造成極大的困境。正如中國北宋時期一本軍書所述:“凡興兵征討,深入敵地,芻糧乏闕,必須分兵抄掠,據(jù)其倉廩,奪其蓄積,以繼軍餉,則勝?!?有時候,僅僅是要搶奪的威脅便已足夠。在亞歷山大征戰(zhàn)的過程中,當?shù)氐墓賳T通常在他進入其領(lǐng)土之前便投降了,并同意為他的軍隊提供糧食,以換取較寬容的待遇。隨著亞歷山大深入波斯帝國,當?shù)氐目偠絺円苍絹碓綐芬獯饝?yīng)這種交換條件。
相反地,預先移除或銷毀入侵軍隊行經(jīng)途中的所有糧秣(即所謂的“焦土政策”),則是一種將食物運用在防御上的方式。一個古老的實例出現(xiàn)于羅馬與迦太基的第二次布匿戰(zhàn)爭(Punic War) 中;當時,迦太基將領(lǐng)漢尼拔(Hannibal)連續(xù)多年派軍隊在意大利周圍橫行沖撞,借以羞辱羅馬人。為了試圖阻止他,羅馬政府發(fā)布公告:“在漢尼拔可能率軍通過的地區(qū),所有居民都應(yīng)該燒毀其房舍,銷毀其農(nóng)產(chǎn),拋棄其田莊,以便讓他沒有任何糧食可依恃?!边@次的計謀失敗了,但在歷史上的其他時期中,該方法卻十分奏效。另一項防衛(wèi)策略是不讓敵人取得加工食物的設(shè)備。1636年,為了延緩西班牙軍隊的進攻,法國將領(lǐng)奉命“派遣7~8個騎兵連,搶在敵軍之前到達若干地方,在該區(qū)域—從己方的前線一直延伸到盡可能接近敵軍的范圍—帶著工人搗毀所有的爐灶和磨坊”。沒有爐灶和磨坊,搶奪來的谷粒就無法變成面包,而士兵將必須在一地扎營數(shù)日,才能搭起可攜式的爐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