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上哪條路,一是天分,二是天意。但相比這兩者的可遇不可求,更需要明白的或許是:倔強不代表杜絕脆弱。
林懷民脆弱過。1975年,林懷民在巨大的經(jīng)營壓力下,第一次試圖解散云門。直到一個多風(fēng)的夜晚,他無意間探訪久未踏足的練舞所,為兩個留守的女孩授課。他在自述里這樣說:“教著教著,我發(fā)覺自己興奮起來。下課后,舞者們趴在地板上喘息。我要離去時,她們坐起來,靜靜地說:老師,謝謝你。我沖下樓,在無人的黑巷里狂奔。流著淚,我記起瑪莎·葛蘭姆的話:我沒選擇成為舞者,是舞蹈選擇了我?!?/p>
俞大綱是云門的貴人。這個戲曲和古曲詩詞大家,在 1975年秋天云門意欲關(guān)門時伸出援手,幫助林懷民找到周轉(zhuǎn)資金,更是點醒林懷民的恩師。他在午夜的電話里苦口婆心:“云門是一個新的開始,不能剛開始就放棄。你還年輕,只要堅持下去,吃再大的苦頭,總會看得到它成熟,總會得到安慰……你不許關(guān)門!”1978年,俞大綱心臟病發(fā)去世,2011年,林懷民在自己著作的扉頁上寫:獻給俞大綱。
如果說第一次的脆弱,是尚未成功時的蹉跎,那第二次的脆弱,則來得更為驚心動魄。
2008年,云門八里排練場,大火如同潮水,舞蹈道具全數(shù)焚毀,數(shù)十載心血積累,一朝灰飛煙滅,留給林懷民的,僅有《九歌》的寥寥面具。
《九歌》是林懷民事業(yè)的另一個分水嶺,它是 1988年林懷民解散云門、歷經(jīng)三年 Gap Year后的復(fù)出之作。 “我用了 20年的時間把我腦海中的文字洗掉?!绷謶衙裾f,“從《九歌》開始,我走出了文字的束縛,開始真正為舞而舞?!?/p>
舞蹈無疑是一種儀式,能逼出人心中諸多的鬼魅和魂魄?!毒鸥琛分杏羞@么兩個貫穿全場的意象,一是一名身騎單車的白衣人如風(fēng)駛過,回頭張望,二是一位面無表情的黑衣人手拎皮箱,目不斜視?!毒鸥琛返难莺笳劺?,數(shù)人問起那兩個意象的意義,林懷民說得最多的只是:謝謝大家和我們在一起。我相信,他的腦海中必定涌過影像萬千;而浪跡半生,那兩個身影就像是祭奠曾經(jīng)的自己。
他在說明書里寫:眾生必須無止境地祭奠,因為“神祇從未降臨”,眾生的苦難只能由眾生自我救贖。
2008年的這場大火,便是最現(xiàn)實的自我救贖:大火不到一個月,各界自發(fā)捐款上億,云門絕處逢生。
《九歌》之于林懷民,有兩件事讓他難以忘懷,一是 1994年,編舞完成后,他去到印度,乞丐如同潮水一般涌過來,他想起父親“跳舞可以是乞丐的行業(yè)”的舊語,卻下了云門“利益眾生”的決心;二是 2008年的大火,他懷疑是神靈啟示,身為佛教徒的他更驚覺人生“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