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似乎時常聽見祖母的聲高說:
“孩子,叢草處多毒蟲不要去!”
編者注
關(guān)于張充和的出生日期有很多說法,這里我引用張家人張旭和所修家譜,張充和生日為一九一三年五月十七日,出生地在上海。《我的幼年》發(fā)表于一九三三年,算是張充和成年之作,而且是很早的作品。發(fā)表的刊物為《樂益文藝》,這是張充和父親張冀牖先生創(chuàng)辦的樂益女中的內(nèi)部???。從當(dāng)時排版形式看,應(yīng)該是一篇同題作文,但這個題目對于張充和來說別有一番情感滋味。
張充和是張家第四個女兒,從襁褓時期就過繼給了叔祖母識修。這位叔祖母是李鴻章的親侄女,無論是家教還是自修,作為祖母都是稱職的。可惜她膝下沒有孩子,正好張充和的奶媽的奶水又不夠,張充和的母親陸英也同情長輩識修,于是促成了張充和返回合肥老家成長。
在合肥的張家大宅里,張充和與叔祖母相依為命,識修為她請了最好的老師,給予她最完備的親情之愛,還時常帶她回蘇州家中探親小住。但在張充和幼小的心靈中,母親這個詞是陌生的,母愛也是缺失的,但她當(dāng)成了理所當(dāng)然,因此才有了“我是祖母所生”的鏗鏘。
張充和的母親陸英出身揚州名門,但她的生命很短暫,病逝時只有三十六歲。有人說她是因為過度操勞,也有人說是因為病毒感染,張家上下都對陸英充滿敬意和懷念,因為她很干練和賢惠。陸英留給世界的,還有她生育的四個女兒、五個兒子,他們?nèi)蘸髠€個成才,有的成為大才。
母親病逝后,張充和仍和祖母生活在一起,直到不久后祖母去世,她才回到蘇州家中與姐姐弟弟們團(tuán)聚,按照她的說法,當(dāng)時她已經(jīng)十六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