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很奇怪長到青少年的時候,可能開始想戀愛了,有一點失落憂傷情緒時,好像就不是那么懷念甜的味覺,可能開始覺得“酸”也蠻有味道的。
我記得好像在中學的年齡吧!同班一些女同學有時候比男孩子發(fā)育得早,大概“國中”一二年級,她們常常喜歡吃一種帶酸味的蜜餞,像酸梅之類,整天嘴巴里就含一顆酸梅,好像對酸味有很多的喜愛和回味。
酸跟甜是不是代表心靈不同階段的成長?
其實甜味久了慢慢會發(fā)酸,酸味其實好像是人生第二種不同味覺的品嘗,就是你會知道生命并不像童年想到的都是甜味,生命里面也有一點點發(fā)酸的憂傷的感覺,慢慢從這些味覺里面冒出來了。接下來譬如說辣的味覺,有的地區(qū)非常喜歡辣的味覺。寒冷的北方很喜歡爆裂的辣;可是在東南亞,不管越南菜、泰國菜還是緬甸菜,雖然都喜歡辣,但那個辣是跟甜味在一起,非常奇特,跟北方的咸辣不一樣。特別是泰國菜,喜歡放酸味的檸檬草,再加一點甜味,同時也有辣味在當中,讓你覺得在炎熱中去逼出汗來的一種感覺,滋味也很復雜。
不同的民族會提供出很多不同的料理,這是口味的一種強調。
大家都知道中國的湖南、四川吃辣椒最厲害,但對不熟悉的人、不習慣的人,可能那辣一入口,你就覺得整個口腔都燙燒起來了。辣有一種強烈,有一種味覺上的刺激快感在里面,所以可能也是到某一個年齡以后,你開始覺得辣很過癮,就像潑辣,就覺得不要有太多的遮遮掩掩、不要有太多的忸怩作態(tài),直話直說。所以后來發(fā)現(xiàn)這些吃辣的民族,吃辣地區(qū)的人民,好像真的是講話很大聲,聲洪氣壯,個性也非常豪邁直爽。的確,你會發(fā)現(xiàn)味覺的美學是跟個性息息相關的。
我們看到甜的味覺可能發(fā)展成酸、多了一點憂傷,然后發(fā)展出潑辣的強烈度,然后又發(fā)展出咸味。
咸味多半是在比較辛苦比較窮困的地區(qū),經(jīng)常把食物腌漬得非常地咸,只要吃一點點,就可以配很多的白飯。譬如說,某些沿海地區(qū)腌制的咸魚,是吃一小口就可以吞下三四碗白飯,其實另外一個作用是減低食物的消耗量。
咸可能跟勞苦的記憶也有關系。還有“辛苦”,“辛”是一種味覺,苦也是一樣??嗟奈队X是在吃甜時難以忍受的事,童年最不喜歡吃苦,吃藥的時候會皺著眉頭,對于苦瓜也很排斥。
可是我們都知道,味覺慢慢到最后,會發(fā)現(xiàn)跟生命一樣苦里回甘,會變成另外一種非常美好的回憶。所以最好的茶、最好的酒,其實常常是苦澀中的回甘,兩種味覺還是互相搭配的關系。
就像如果今天要過年了,你要請朋友到家里吃飯,必須注意菜肴該如何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