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理雅各牧師

迷死人的故事 作者:鄭培凱


理雅各(James Legge,一八一五至一八九七)是著名的漢學(xué)家,英國牛津大學(xué)中文講座的首位教授,翻譯過四書、五經(jīng)、《孝經(jīng)》、《道德經(jīng)》、《莊子》、《太上感應(yīng)篇》、法顯《佛國記》、《離騷》等中國經(jīng)典。看看他的煌煌巨制,好像他是畢生奉獻給漢學(xué)研究,躲在牛津大學(xué)的書齋中譯書似的。其實不是。他到牛津擔(dān)任教席是在一八六七年,已經(jīng)六十一歲,早已經(jīng)歷了多姿多彩的大半生,譯出了儒家經(jīng)典的主要部分。

理雅各是牧師,所以他的一生是奉獻給上帝、奉獻給教會的。他早在一八三八年就決心到海外傳教,加入倫敦宣教團。教會認為身體狀況不太好,不足以承擔(dān)印度傳教的任務(wù),就派他到廣州、澳門去傳教。一八三九年夏離開英國,乘船東來,正值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之際,教會便安排他先去馬六甲工作。等到《南京條約》簽訂,開五口通商,割讓香港之時,理雅各想到南京或北京去傳教,教會卻決定以香港為基地,在這塊新殖民地上傳布上帝的福音。

一八四四年,理雅各主持的聯(lián)合教會,就在香港建立起來了。從此之后,直到一八七三年,三十年間,除了短期回國休養(yǎng)或進修,他一直都在香港,發(fā)展向中國內(nèi)地傳教的大計。

理雅各成為漢學(xué)專家、翻譯大師的動機,也是為了更好地侍奉主,推展傳教大業(yè)。他覺得世界上的文明古國一個個消亡,而中國文明卻能歷久彌新,“一定是因為禮教有其維系人心的價值與力量(there must be amongst the people certain moral and social principles of the greatest virtue and power)”。因此,要了解中國,要在中國傳教,一定要明白中國的經(jīng)典,知書達禮,才好推動教務(wù)。

理雅各在傳教事業(yè)上奉獻了他的一生,但是,人們永遠記著他的,卻是他為了傳教所進行的“手段”,為了了解中國所進行的翻譯工作。他對人類做出的最大的貢獻,大概是東西文化的溝通與交流,是“跨文化研究”。也許,這就是上帝派給他的真正任務(wù),傳教反倒只是個手段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