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生死存亡(1)

雅言與俗語 作者:鄭培凱


聚會中,有人提到,西方學者時常說中西文化之最大不同,在于中國人的“存在意識”比較模糊,對于生存狀態(tài)沒有刻骨銘心的認識,不能提升到抽象的哲學層次。大家議論紛紛,說這種對中西文化“一棒子打死”的定性方式,實在不是嚴肅的學術求知態(tài)度。你自己先用定義鑄成一根殺人的哭喪棒,隨即把不同族群生生不息的文化整體打死,進行驗尸工作,蓋棺論定,方法頗有謬誤。

這就說到西方思維中經常出現(xiàn)的to be概念,已經融入西方日常用語的表達。有些人就以此為例,力證中文用語缺乏對應的詞語來表達此一抽象概念,只能按上下文找個類似詞來應付,譯作“是”、“在”、“有”、“活著”。其實這里反映的,不是中國人沒有“存有”這個概念,也不是存在意識薄弱的問題,而是翻譯的對應表達問題。不同語言在不同文化環(huán)境當然有其特殊發(fā)展出來的表達方式,而不同的生活方式與文化傳統(tǒng)也會造成不同的認識,然而,這都不能拿來作為證據(jù),否定其他民族的思辨能力。

莎士比亞《哈姆雷特》第三幕,主角的一段內心獨白“to be or not to be”,就時常被人引用,作為上述爭論的張本。我到圖書館去找了各家的中譯,列舉如下:

朱生豪:生存還是毀滅……

梁實秋:死后還是存在,還是不存在……

卞之琳:活下去還是不活……

林同濟:存在還是毀滅……

孫大雨:是存在還是消亡……

方平:活著好,還是死了好……

楊烈:生呢﹖還是死呢﹖……

彭鏡禧:要活,還是不要活……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