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成功不值得你付出那么多(1)

年輕可以一無所有 作者:薛涌


看國內的報道,被青年猝死的新聞所震驚:有數據顯示,中國每年心臟性猝死的人數多達55萬,即每天至少有1000多人。另據媒體報道,1998年北京市120急救轉運救治的中青年猝死者有80多名,到了2011年猛增至270多名。2012年4月,在深圳,11天之內猝死的病例共16起。這其中14人為男性,2人為女性;其中8人還不到40歲,最小的只有22歲,中青年占了猝死的一半。據南寧市120急救中心統計,同樣在4月,25天里就接到了28例猝死的案例,比往年有明顯的上升趨勢。這28例猝死者中80%是男性,年齡主要集中在30~50歲……

由于目前尚缺乏系統的統計調查和數據分析,我們很難就這些不幸的事件下結論。不過,這么多的案例,遍布全國各地,而且多發(fā)生在中青年男性白領中,這就足以促使我們啟動常識進行分析。

許多觀察家和醫(yī)學專家都指出,這些猝死的人群,大都是因為長時間的工作,節(jié)假日不停地加班,生活壓力甚大,最終力不可支,很像是當年日本高增長時期的過勞死。讀報紙上具體的案例,這些人在高科技或互聯網領域特別集中。再聯系最近幾年一些著名的企業(yè)家的英年早逝,我們不能不聯想到西方所謂的高位壓力的概念。

心理學家們早就注意到,窮人除了生活壓力外,還要承擔巨大的心理壓力。人們一直相信,在脫貧以后,順著社會的階梯越往高爬,成就感、滿足感就越大,心理壓力隨之減少。但是,許多心理學家還發(fā)現了相反的現象,即所謂高位壓力:高薪、豪宅、孩子的名校,這些本來應該增加人們的幸福感,然而事實上恰恰相反,許多人因此付出了巨大的心理代價。多倫多大學的社會學教授斯奇曼研究了來自不同收入階層的1800位美國人,后來又把研究擴大到6000位加拿大人身上。他發(fā)現,那些教育水平比較高、職業(yè)地位比較高、中高收入的階層,往往經受著更大的心理壓力。

這種壓力從何而來?心理學家和社會學家們歸納出三個典型因素:第一,高位者中工作狂特別集中,喜歡沒日沒夜地拼。第二,真有了高位,就有了權力,權力是用來管人的,進而必然引起各種人際沖突。第三,高位者在社會生活上攀比,比如住好房子、開好車、孩子進名校,這些本來是個人的選擇,現在則成了義務,好像不這樣,自己就不是個人物。當然,這三個因素加起來,又形成了另一個也許是更大的壓力:在競爭中想贏怕輸,弦越繃越緊,最后可能斷掉。

以上歸納,當然是基于西方發(fā)達國家有限群體的經驗,未必能用來解釋中國的現象。但是2012年夏天我回國一趟,接觸了不少人,覺得在高位壓力方面,中西方多少有些共通之處。要知道,高位壓力未必局限在身居高位的群體中,那些希望登上高位的人,這種壓力也特別大。比如,在年輕人中往往流行一句話“等我有實力了”,這其實和“等我地位高了”并無本質區(qū)別。這么多人都說同樣的話,反映出強烈的群體期求。這個群體的人工作特別玩命,也是順理成章的。

另外,在中國真有地位的人,以我在一旁默默地觀察,愛?!案呶黄狻钡谋容^多。這未必限于幾個大老板,從城市居民對保姆、食客對服務員的態(tài)度,都可以看出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幾乎形成了文化習慣。?!案呶黄狻钡拇鷥r,就是人與人之間的嫉恨和沖突,心理壓力的陡升。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