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自戀的一代難自立(1)

年輕可以一無所有 作者:薛涌


中國早已進入了全球化的國際體系,成為“世界工廠”、第一出口大國。發(fā)達國家居民的日常用品,特別是那些便宜貨,完全被“中國制造”所主宰。從服裝、玩具、文具、家具,到體育用品(包括中國人幾乎從來不玩的棒球、橄欖球、獨木舟等),哪個不是從中國進口的?那么,發(fā)達國家是否也會從中國進口屌絲文化呢?在經(jīng)濟全球化、教育全球化、媒體全球化的進程中,會不會有青春的全球化?

表面看起來,屌絲文化似乎大有國際市場。如前所述,并非僅僅中國的年輕人感到意氣消沉。當今一代的年輕人,從歐美到中東、北非,都被稱為沒有工作的一代。美國的失業(yè)率是7.5%,但在16~24歲的年輕人中,失業(yè)率達到16.1%!中國有80后、90后的說法,美國則把1980—2000年出生的一代稱為千禧一代?!稌r代》周刊2013年把諷刺作家史坦因(1971年出生的70后)那篇報道千禧一代的長文,以封面故事的形式刊載,題為《我,我,我的一代》,引起過小小的轟動。國內的《參考消息》也立即把這篇文章翻譯出來。我們不妨把他對千禧一代的描寫摘要若干。

年齡在20多歲的一代人,患自戀型人格障礙的比例是目前65歲一代人的將近3倍。2009年比起1982年來,大學生中有58%的人自戀指數(shù)升高。千禧一代在成長過程中,往往參與體育比賽不管輸贏都能拿獎杯,于是他們中有40%的人認為,自己應當每兩年就得到一次晉升,無論表現(xiàn)如何。他們一心想著出名:2007年,長大后想給名人當個人助理的女中學生人數(shù)是想當參議員的3倍,是想當大公司CEO的4倍。他們深信自己是了不起的:60%的千禧一代表示,在任何情況下,他們的道德準則是只要自己覺得對的就行。他們的個人發(fā)展受挫:在18~29歲的年輕人中,更多的人與父母同住,而不是與配偶同住。他們懶惰:在23歲以下的年輕人中,1992年時還有80%希望日后能夠從事責任更大的工作;10年后,這一比例降到了60%。

一句話,他們很自愛,以自己為生活的坐標,但實際上比過去任何一代年輕人都更依賴父母。美國的老規(guī)矩,按說是18歲成人后就被掃地出門。這當然是個過分簡單夸張的說法,大部分中高產至少還是供孩子讀完大學的。但是,孩子讀大學總要搬出家門。許多靠父母資助的大學生,自己也通過打工、貸款來支持學業(yè)。到29歲還和父母同住,實在有些說不過去了。為什么?原因很簡單:這些年輕人沒有獨立的本錢。

史坦因指出,美國有許多人反對奧巴馬醫(yī)改,卻不反對奧巴馬醫(yī)改中讓26歲以下的孩子繼續(xù)享受父母的醫(yī)保的條款。大家抽象否定,具體肯定。這里的背景是:美國的醫(yī)保大多為單位提供,而且覆蓋全家。比如,我一個人工作,拿的保險是一家三口的,包括妻女。雇主當然希望我的孩子早早獨立,這樣就只給我們買兩人保險就行了。按說孩子18歲成人,也不該賴著使用父母的保險,應自己去買??上?,大多數(shù)美國孩子18歲無法獨立。美國人也已經(jīng)接受了這樣的現(xiàn)實:孩子20歲出頭還離不開父母。

我的一位朋友,女兒早早和男友生子,她對此倒無所謂,但聽說女兒結婚后,捶胸頓足地大喊“愚蠢”。一問才知道,她女兒不足26歲,雖然有了孩子,但只要不結婚,就還能吃父母的醫(yī)?!,F(xiàn)在生了孩子,急著要和孩子的爸爸結婚,可惜小兩口什么技能也沒有,找不到工作,自立家庭喪失了父母的醫(yī)保,怎么辦?這也是為什么許多千禧一代和父母住,而不和配偶住的理由。這未必是他們沒有配偶。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