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為什么自卑

喜歡自己現(xiàn)在的樣子 作者:[日] 加藤諦三


自信全失的男人

我在做《熱線人生》這檔節(jié)目的時候,發(fā)現(xiàn)關于自信方面的咨詢特別多。有時是來電咨詢自己的問題,也有時是因為戀人失去自信前來和我商量應該怎么辦才好,還有些為人父母的來咨詢孩子缺乏自信的問題。

“他總是悶悶不樂?!薄耙粋€大男人,應該自信滿滿的呀,我真是不知道該怎么辦?!薄盀槭裁此惶斓酵戆β晣@氣的呢?我們真是愛莫能助啊。”“老是說自己什么都不行,他可是個花美男啊,我真是不明白他到底為什么會這么說?!?/p>

有的男人總是意志消沉,唉聲嘆氣,連女朋友都開始嫌棄他。在女朋友看來,他這樣富有魅力的美男子沒有理由這么消沉,但是他卻一直這樣。

“為什么他總是一副無精打采、漠然又懦弱的樣子呢?”在元氣滿滿的人看來,這簡直是不可思議。

一些表面上看來毫無道理的事情,往往是要從根本上找原因。

精力、生命力、感動、能動性、愛等都是人生存所必需的根本性的東西,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沒有氣概的人即使極力想讓自己變得有氣概也無法辦到。這種根本性的東西是不能隨心所欲的,所以人才會出現(xiàn)層出不窮的煩惱。

“打起精神來”“為什么老是無精打采的”,有人常會用這樣的話來激勵對方。他們這樣說的前提是,認為這種根本性的東西是可以人為改變的。

又或者,當對方擺出一副悶悶不樂、唯唯諾諾的態(tài)度時,自己會感到惱火,但也只能自己排遣這種憤怒。

當男人舉棋不定,猶豫著要不要約心儀的女人出去時,他們自己也是苦惱極了。

或者當別人問他們“到底要怎么樣”時,他們怎么都無法明確地表態(tài),總是吞吞吐吐。這不僅令對方不滿,也會讓他們自己痛苦不已,可又無法改變自己性格上根本的東西。除了繼續(xù)糾結、痛苦之外,什么都做不了。

在和聽眾交流的時候,由于時間有限,無法一一過問聽眾漫長的過去,但是大部分沒有自信的人,通常在之前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都生活在恐懼中,長期被不安感和恐懼感折磨著。

例如,父母總是固執(zhí)己見不斷要求自己做一個“聽話的孩子”,或者父母因為要面子每天都提醒自己要“有出息”,可自己卻無法滿足父母這些期待。久而久之,就會變得畏首畏尾。

長期生活在這樣的狀態(tài)下,就會對與人交流心生恐懼,無論什么事情都習慣于先揣測他人的想法,連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到底是怎么想的。比如有人問他們“下個周末怎么安排呢”,他們就不知道怎么作答,支支吾吾猶豫不決,說不出個所以然來。而且,他們對于問這個

問題的人,也缺乏基本的信任感和親近感。

拒絕邀約的話,怕別人會不高興,又會想著對方是不是真心想邀請自己出去玩;干脆利落答應下來,又覺得這會不會顯得太不客氣了,對方是不是真的想去玩。因為對他人缺乏信任感和親近感,就會自我意識過?;蛘咚艘庾R過剩。雖然是自我意識過剩,但是真實的自我卻蕩然無存。

在《熱線人生》節(jié)目中曾有某個女聽眾抱怨道:“我可是個女人啊,當然希望男性主動約我。”

但是,喪失自信的男人卻先入為主地覺得主動邀約可能會顯得很奇怪,同時也不知道該怎樣主動向女人發(fā)出邀請,或者在糾結是否要主動出擊。

而女人則會想:“我是女人,主動邀約男人會不會顯得不知羞恥?”繼而對男人心生怨懟,抱怨“為什么他就那么沒自信呢”。

這樣的男人在男女關系中始終保持著舉棋不定、猶豫不決的態(tài)度。除此之外,他們還特別容易緊張,擔心對方討厭自己,總是膽戰(zhàn)心驚。與此同時,他們又覺得一旦被對方知曉緊張,對方肯定會看不起自己。就這樣,整個人一直被持續(xù)的不安、緊張感籠罩著,陷入自我煎熬,自然無法達成所愿。

當他們陷入自我煎熬之后,無論對什么事情都是猶豫不決、膽戰(zhàn)心驚的,因此戀人就會抱怨“能不能像個男人一樣干脆點”“拿出點自信來啊”,他們卻會在泥沼中越陷越深,越來越覺得自己悲苦不堪。

由于這樣的人對以前的生活長期充滿恐懼,覺得自己一直以來從未受到過認可,所以想要他們恢復自信的話,并不是口頭上要求他們做出改變就行了,而是要先接受他們?nèi)狈ψ孕诺哪且幻?。要讓他們感覺到,生活其實并不是一件那么令人恐懼的事情。

無法卸下的包袱

跟迷失自我的人說“鼓起勇氣”“自信一點”“打起精神”這種話,只會讓他們更加迷失。我們應該做的,是幫助他們找到真實的自己。因此,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接受他們現(xiàn)在的樣子。

所謂接受他們現(xiàn)在的樣子,就是在日常的相處中,不讓他們覺得自卑。

一個在過分要求感恩的環(huán)境中長大的人,難免會處處自卑。這種環(huán)境會讓他們覺得活著本身就是一種虧欠,常年背負著沉重的包袱,不能坦坦蕩蕩地和人交往,也無法自然請求別人幫助,因為請求只會加重他們的心理負擔。

即便是對親近的人,他們也無法開口說出“我想請你幫個忙”這樣的話。父母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不斷向他們灌輸著感恩的觀念,令他們對自己存在于這個世界上充滿了罪惡感,成年后無論做什么都充滿了罪惡感,畏首畏尾,即便是一些無關緊要的事情。

舉個例子,有個上班族去酒吧喝酒,收銀臺對面的服務員恰好在這個時候要離開位置去休息。上班族就會想,是不是因為自己的話太無聊,服務員才借故走開。他一方面覺得終于松了一口氣,另一方面又覺得自己的話確實無聊,并為此悶悶不樂,沮喪不已。可其實,服務員并沒有這種意思,也不是因為客人買了杯酒,就必須感謝客人,聽客人講話。

但是,從小就生活在處處需要感恩的環(huán)境中的人,會覺得其他人也得和他一樣,處處對他人感恩戴德。

這種人一直都背負罪惡感,和人見面的第一句話就是“對不起”。即使根本沒有必要道歉,他們也會不假思索地說出這句話。

犯了一點點錯誤,就會過分地表示歉意,即使這樣,心里也無法平靜下來,無法像常人那樣松一口氣,還會一而再再而三地道歉。就算是弄錯了約定的時間、忘了寄出要寄的信之類無關緊要的小錯誤,都會嚴重影響到他們的心情。其實,別人根本就沒有責備他們的意思,只是他們自己一廂情愿地認為對方肯定會對自己橫加指責。

再比如,每日朝九晚五的丈夫想去打高爾夫的時候,就會忐忑不安,怕妻子會責怪自己,因為他覺得自己不是為了工作去打高爾夫。只要不是為了賺錢養(yǎng)家,就覺得自己肯定會挨罵,可事實上妻子根本沒有這樣的想法。

一直以來,他們都背著沉重的包袱做人,已經(jīng)筋疲力盡。為自己做某些事,只會不斷加重包袱的重量,而只有不停地擔心和道歉,才能讓他們稍微稀釋下內(nèi)心深處的犯罪感。

這種犯罪感會讓人越來越痛苦,根本沒辦法安心休息,在家里悠閑地打發(fā)時間。他們最安心的時候,就是讓他人看到自己履行義務的時候。

在沒有這種心理負擔的健康人看來,“果斷休息”“來個兩三天的短期旅行”這種事情居然會讓人覺得有犯罪感,簡直是不可思議。

所以,背負著犯罪感的人們常常會覺得很疲憊,因為他們就算想休息一下,也無法下決心給自己放個假,每天都一副郁郁寡歡的樣子。“為什么會有這種想法,干嗎不爽快一點呢?”對于心態(tài)健康的人來說,這是完全無法想象的。

背負犯罪感的人對工作的質量和數(shù)量通常都有很高的要求,因此他們經(jīng)常要把工作帶到家里,心情根本沒辦法徹底放松下來。德國的精神病學家胡貝圖斯·特倫巴赫在《憂郁癥》一書中提到:“很多患者的工作量大到令人難以置信的地步,好像被工作蠱惑了一樣干活,就連周末也絕對不會想著從工作中解放出來,而且從來都沒有過這種想法。因此,他們中很多人甚至從來都沒有定期休過假,有不少患者二十幾年都沒有休過假?!?/p>

對工作過于偏執(zhí)的苛刻,還是因為自卑。因此,心中有罪惡感的人一直以來都覺得疲憊。無論是工作上還是人際關系中,他們自我要求過高,而實際上自己根本無法達到,于是自卑感會不斷加劇,根本無法驅除。

固執(zhí)權威的牢籠

很多自卑感嚴重的人都成長在注重社會體面的家庭中。在這樣的家庭里,一般都有個權威人物,讓整個家庭關系成為服從與依存的關系。因此成年之后,他們最不喜歡的,就是社會上的權威人士。

在權威人士面前,他們通常正襟危坐,緊張不已,并毫無理由地覺得自卑,總覺得面對這樣的人,自己要更強大。幼年時期的經(jīng)歷,會因為面對這樣的人愈加清晰起來。

這樣的人需要的并不是他人的鼓勵“要加油啊”,而是一個能讓他們覺得舒心自在的朋友或者伙伴,一起交流時不會讓他們覺得自卑。

他們需要的是這樣的朋友:成熟理智,不回避他們的缺點,也不會說些莫名其妙鼓勵他們的話,能讓他們減輕對自己過高的要求,覺得輕松自在,而不是覺得自卑。

對于自卑的人來說,即使是別人犯下的錯誤,他們也能沒來由地徒生犯罪感。所以,要找到一個能和他們正常相處而不覺得別扭的人,也是件困難的事情。

我認識的人里,總是擔心被人瞧不起的人大多數(shù)有非常固執(zhí)的親人,例如父母或是照顧他們長大的爺爺奶奶。

固執(zhí)的人一旦為別人做些什么,就會要求對方將自己的恩情牢牢記在心上。對方有一點點放松或者沒有將感恩表現(xiàn)出來,他們就會責難對方。

曾經(jīng)有自卑的朋友跟我講過這樣一個經(jīng)歷:當他還是小學生的時候,也不知道做錯了什么,父親突然大怒,將兄弟四人叫到客廳,用一種非??膳碌纳袂榈芍麄儯蟠蠛鸬溃骸皬拿魈扉_始,你們都給我滾去工作,為什么我就非得養(yǎng)著你們,我在外面拼死拼活地工作,你們倒是每天很悠閑?!?/p>

后來回想一下,好像是因為兄弟姐妹中的某個人沒有對父親表達那種充分的感激之情。

如果養(yǎng)育你的人是個固執(zhí)己見的人,他們往往會給你造成這種感覺——他給你做早飯、帶你去學校讀書、給你買衣服穿、給你準備好便當、給你創(chuàng)造好的學習條件、給你做晚餐、讓你住在屋子里免受風吹日曬、讓你在舒服的地方睡覺,甚至給你生命以及身體發(fā)膚,只有對他們的這些給予表現(xiàn)出強烈的感激之情,他們才會對你表現(xiàn)出親密的一面。當然,再固執(zhí)的父母也是愛孩子的,只是他們并不承認孩子本身是種獨立的存在。

對于固執(zhí)的人來說,愛就是占有,而且他們覺得自己表現(xiàn)出來的愛是很強烈的。固執(zhí)的父親會因為家人的一點點小事抓狂,他們會說“我要不是為了你們好,我才不會這么說”。這簡直是固執(zhí)父親的固定臺詞。也就是說,他們覺得自己是為了家人著想,才會提出種種要求,無論做什么說什么,都是為了家人好。

這種特別固執(zhí)的人,會被自己自私又強烈的感情左右,無法真正放松下來。和他們在一起,總會覺得氣氛緊張得令人窒息,有一種痛苦的束縛感。

這種時候,兒女需要對父親傳達“我是個自由的個體”這種思想,否則固執(zhí)的父親就會暴怒,說一些“我明明那么愛你,你卻……”的話。

戀愛的時候也是一樣,如果覺得痛苦,難免想從這段關系中解脫出來。但是,有些人怕丟面子,絕不會讓對方離開的。他們牢牢地控制著對方,直到對方?jīng)]有逃離的力氣,自暴自棄。

固執(zhí)的人往往自以為是,覺得自己是愛對方的。但這事實上卻是一種恨,以為自己是給予對方自由,其實恰恰束縛了對方。對于固執(zhí)的人來說,如果對方?jīng)]有對自己的這種“愛”進行回應,就會很氣憤。覺得自己深愛對方,而對方卻是渾然不知的樣子,他們就會抱怨“你到底是想干嗎啊”。

明智的人可以馬上逃離這種戀愛關系,但是親子關系卻是無從逃避。這樣下去,被束縛的孩子就會變得自卑,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因為他們無論做什么,父母都要求他們表達感激之情,而孩子就會因此而認為自己根本就不值得別人來照顧,沒有讓別人費心的價值,而且父母為自己做任何事情都不是心甘情愿的,因為如果真的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付出,就不會擺出那種施恩的姿態(tài)了。

長大之后的孩子因此而無法自然地與人相處,總覺得自己是別人的負擔。這種罪惡感,已經(jīng)深深扎根于他們的心底。

有人甚至會說,小時候和父親一起洗澡,父親要是給自己搓澡,就必須恭敬地對父親說一聲謝謝,否則罪惡感就會縈繞在心頭,久久揮之不去。

家人帶自己出去吃飯要說謝謝,帶自己散步要說謝謝。從幼年時期開始,無論家人給自己做什么,都一直在對他們說謝謝。內(nèi)心存有自卑感,那簡直是理所當然的結果。

尚未獨立的人格

覺得自己毫無價值的人和別人在一起時總會有莫名奇妙的罪惡感。有不好的事情發(fā)生時,明明和自己毫無關系,卻會覺得自己難辭其咎。例如朋友生氣了,即使并不是自己惹惱了朋友,他們也會覺得跟自己有關,悶悶不樂。

這到底是為什么呢?

經(jīng)常悶悶不樂的人通常是沒能形成獨立的人格,也不會承認自己不開心這個事實。經(jīng)常悶悶不樂的丈夫喜歡挑妻子的毛病,將心情不好的原因強加在妻子身上,不開心的父親則會將原因強加在孩子身上,而孩子就真的以為自己犯了什么錯父親才會不高興。

這樣的人一旦陷入心情不好的境地就很難復原。在《熱線人生》節(jié)目中,我們常常接到這樣的電話:因為妻子筷子擺得不對,丈夫絮絮叨叨發(fā)火到兩三點——“將筷子擺得那么亂,你真是一點都不把我放在眼里,我每天累死累活地工作,你稍微體諒我一下行不行?你這樣做合適么?我真的覺得很累,我并不是真的說你筷子擺得不好,但你這是什么心態(tài)啊,什么態(tài)度?。磕闶钦娌欢€是裝的???太過分了,你到底想怎么樣?真受不了,忙了一天回到家里,就讓我用這種心情吃飯,我明天還要工作,我就這么不招人待見?我這么拼命還不是為了這個家,你到底還有什么不滿足?你就是喜歡看我生氣是不是?我都做到這個份兒上了,真是受不了了……”

諸如此類啰啰嗦嗦、絮絮叨叨的碎碎念,無論是誰都會被逼瘋想逃走吧。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妻子可以離開家、離開丈夫,但是孩子卻不可以離開父母。孩子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長大,一遇到什么不好的事情,就立即覺得是自己的錯。

心情郁悶的父母看到孩子一副不高興的樣子就會覺得心緒不寧,然后責備孩子:“你有什么不滿意的呢,總是這副表情。真是的,就是因為你這個樣子,家里氣氛才不好。”孩子必須得強顏歡笑,一有不開心,隨之而來的就是犯罪感。曾經(jīng)有個抑郁癥患者告訴我,自己小時候就不太活躍,因此他還跟父母說過“對不起,我不應該這么悶”這種話。

在這樣的父母面前,常年做出開心活潑的姿態(tài)就成了孩子對父母的義務。如果無法履行這個義務,孩子就會覺得對不起父母。他們已經(jīng)將父母的這種要求精神化、義務化,所以才會有上面那種給父母道歉“對不起,我不應該這么悶”這種令人痛心的事情。

這樣的孩子即使看起來很開心,也會讓人覺得極不自然。他們的癥狀和狂躁癥患者在亢奮時期的狀態(tài)很類似。狂躁癥患者在發(fā)病期間,也必須是“非常高興的樣子”,他們做不到“不開心”,這樣的狀態(tài)對他們來說極為痛苦。

可是,他們的父母對他人的心情感覺遲鈍,自然就無從得知。只有孩子看起來很開心,父母才能從無力感中解脫出來,換回滿足感。如果孩子不扮出興高采烈的樣子,父母就會生氣。

這樣的孩子在成長期間很容易失眠,覺得難過、焦躁和不安,情緒停止發(fā)展,導致個人情感與個體分離。長大之后,他們會覺得自己對他人的情緒負有責任,例如即使和自己無關的人心情不好,或者周圍氣氛變得不愉快,他們都會不由自主地責備自己。

他們也無法忍受聊天或者對話中突然出現(xiàn)空白,但這并不是一個人的原因,可他們還是無法忍受這樣的情況。

簡而言之,這樣的孩子長大之后對自己的人際交往要求極高。他們要求自己必須要取悅他人,但是自己又達不到這個水準。這種現(xiàn)實和自我要求之間的差距,也是歸咎于內(nèi)心深處無處不在的自卑之心。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