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理解文章的時候,文科生恐怕很少能意識到自己正在運用數(shù)學式的方法進行解析。但是,只要閱讀理解的內容是議論文、說明文而非抒發(fā)個人感情的文章,那么應該自然而然就會以數(shù)學邏輯思考的方式閱讀理解文章。
接下來的內容是日本大考中心測試(2012年語文正式測試)的閱讀測試題。此處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排除所有個人的感情或想法,依據(jù)本文所提供的線索,以邏輯式的思維來解決問題。只要能夠做到這一點,任何人都能得到正確答案,不需要所謂的“直覺”或“靈光一閃”?!斑壿嫛弊畲蟮镊攘Γ驮谟诓徽撚袥]有特殊天分都能得到相同的結論。
第一題 請閱讀以下文章,并回答下列問題(問題1~問題5,共50分)。
包含人類在內的所有生物,在其與環(huán)境之間,一律保持最適當?shù)木嚯x來生存。為了繁衍后代而尋找配偶、為了躲避寒暑或風雨而興建堅固的居所或改變居住地來躲避敵人和驅逐競爭對手,這些都是生物為了維持生命而采取的行動。不過無論如何,生物從環(huán)境中覓食的行為,毋庸置疑是維持生命的最基本活動。
生物在從事這些維持生命的行為時,無疑都是以單獨的個體為單位的。每個個體在各自固有的環(huán)境里,有時與同物種的其他個體合作,有時在與同物種其他個體或不同物種個體的競爭關系中確保自我的生存。在這樣的情況下,(A)與某個體有關的其他個體自然也是構成該個體周遭環(huán)境的要素之一;除此之外,該個體本身的各種條件,例如饑餓、疲勞的程度、性欲、運動或感覺能力等,也屬于環(huán)境要素中的“內部環(huán)境”。這樣一想,我們實在很難明確定義個體與環(huán)境的連接點或邊界究竟是什么。其中最具爭議的要點在于:假如構成個體本身的各種條件也一律被視為環(huán)境,那么所謂的“個體”指的究竟是什么呢?假如此處所稱之邊界的“另外一邊”是所謂的環(huán)境,那么邊界的“這一邊”又存在著什么呢?似乎也無法單純說是該個體或有機體了。
復數(shù)的個體又如何呢?為了簡化情況,此處就以彼此之間擁有合作關系的兩個人——夫妻為例。即使是夫妻,兩人絕對都是生存在各自固有世界的獨立個體。我所生存的世界,累積了我從孩提時期以來的經(jīng)驗和記憶,而我的妻子也一樣。我們不可能完全地同化,更不可能交換彼此的過去。不過任何一對夫妻一旦結婚,便開始擁有與其他夫妻完全不同、兩人之間專屬的回憶。而這樣的默契會讓兩人在面對某些事情時,即使不刻意開口與對方商量,也能在無意識間形成一種采取共同行動的默契。就這個角度而言,將夫妻結合在一起視為單獨的“個體”也是無妨。這一點同樣也可以適用在一個家族、一群長年往來的朋友等具備共同利害關系的團體。人類以外的動物,例如魚、鳥或社會結構井然有序的昆蟲等,更明顯存在著這種整個族群如單一個體般行動的現(xiàn)象。
換言之,即使是在這種“族群”的情況下,基本上還是因為每個個體都以族群的繁衍為目的,因此就如同單獨個體試圖維持生存的情況,這些復數(shù)個體也會確保在與環(huán)境的邊界上維持最適當?shù)慕佑|。而此處同樣無法單純地把族群整體歸進此邊界的“這一邊”。第一,和個體的情況不同,族群與環(huán)境之間已經(jīng)不存在物理上的邊界線;第二,就“構成族群的復數(shù)個體又分別是族群整體重要的內部環(huán)境”這一點來思考,應該很清楚情況絕對無法簡單說明。構成族群的各個體的行動,絕不可能完全被族群整體的行動所同化,且每一個單獨的個體又必須應付各自的需求。每一個個體都在各自與環(huán)境之間的交界面上獨自維持著生命,同時又遵守著族群整體的行為模式,基本上不會出現(xiàn)任何個別行動破壞全體秩序的情況。
我們在前文中已知:生物個體或由個體的思維所組成的族群,在其與環(huán)境的交界面上進行的維持生命的活動,(B)具有令人難以想象的復雜結構。當這樣的情況套用在自我意識強烈的人類身上時,其復雜程度更是大幅增加。舉例而言,即使是一個在與外部環(huán)境接觸面上行為較團結的家族,與動物相較之下,其家族內部的每個人仍然會表現(xiàn)出格外強烈的自我意識和自我主張。由于個人的行動而破壞家族整體和諧的情況也絕不在少數(shù)。此時,這種不存在于人類以外的生物身上的“自我”與自我以外的“其他人”之間的對決,明顯比整個家族的和諧更為重要。除了家族之外,其他由人類組成的團體在各種場合會發(fā)生的情況其實也都大同小異,此處就不再一一列舉。
關于人類的自我意識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其實各種假設都有可能成立。不過無論是哪一種假說,自我意識肯定是“進化”的產(chǎn)物之一。所謂進化的產(chǎn)物,即代表它是為了生存目的而存在的。通過自我意識的形成,人類即可在與環(huán)境接觸的過程中獲得新戰(zhàn)略。然而有些時候,原本該對生存有利的自我意識,卻與同樣以生存為目的的集體行動互相對立,這應該是(C)人類作為生物最大的悲劇吧。我們究竟該怎么做,才能夠取回“自我意識”這項人類尊嚴最本質的意義呢?
“我”的自我意識并非只是個體的個別意識而已。如果只是指單一個體意識到自己與其他個體之間是各自獨立的存在,那么恐怕有許多動物都具備相同的能力。擁有明確個體識別能力的動物不在少數(shù),而且識別其他個體和自我認知是同一種認知機制的一體兩面。與此不同的是,人類意識自己為無可取代的“我”,并賦予這個第一人稱代名詞和其他個體完全不同次元的——與其他個體間的差異,以性質完全相異的特殊差異與他者作區(qū)別——獨一無二的特權性意義。所謂的“我”并非等質空間內的任意一點,反而是如同圓心般,與外在所有的點本質上皆相異的特殊點。
在這種以“我”為名的自己與他人之間,也可以認為存在有精神分析中以“自我邊界”的形式構成的邊界線。一般所謂的“自他關系”,指的應該就是與這條邊界線交會的心理上的關系。這條邊界線被假定在兩個領域之間,分別是“外部世界的其他人”和“內部世界的自己”。(D)
不過這樣的設定并不適合用來思考作為特異點的“我”。假如“我”是圓的中心的話,所有我以外的其他人都位于中心之外。就連“我”自己本身,都在意識到這一點的瞬間被推出中心之外。不過中心并沒有所謂的內部?;蛘呷魧⒅行谋旧硪暈椤皟炔俊钡脑?,中心的“內”與“外”的邊界就是自己本身。“我”和他人的關系也是同樣的道理,“我”占據(jù)了一個不合理的位置,因為“我”既身為“內”,又同時身為“內”和“外”的邊界。因此所謂的“我”,其實也就等同于“自我邊界”。
與等質空間中的邊界線不同,生命空間中的個體與環(huán)境的邊界并沒有所謂“這一邊”的“內部”概念。換言之,生物是活在本身與所有身外之物的交界處,即所謂的邊界上的。當我們清楚地意識到并活在自己與他人的“邊界”上時,就會產(chǎn)生人類特有的自我意識。而這種現(xiàn)象不僅發(fā)生在單獨的個體身上,就連族群全體也是完全相同的情況。人類口中的“我”或“我們”,都有意識地活在與他人之間的邊界上。
若將生命的行為投射在物理空間上,是否皆會形成所謂的邊界呢?反之,存在于我們周遭世界的所有邊界之中,可以說無論是空間上還是時間上的邊界,總是會讓人感受到生命的跡象。正因為有這樣的跡象,才得以讓邊界的概念獲得合理的解釋,并存在于無窮無盡不可思議的場所吧。邊界或許就是尚未成形的生命的——借用尼采的話就是“權力意志”的——居所吧。
(摘自木村敏《自我邊界》)
問題1:請問劃線部分A“與某個體有關的其他個體自然也是構成該個體周遭環(huán)境的要素之一”表達的是什么意思?請從選項①~⑤中挑選出最恰當?shù)慕忉尅?/p>
①對特定個體而言,除了負責種族延續(xù)之外,在追求配偶時遇到的其他競爭個體也是環(huán)境的一部分。
②對特定個體而言,除了競爭食物的對手之外,在生存上能互相協(xié)調的不同物種個體也屬于環(huán)境的一部分。
③對特定個體而言,除了饑餓和疲勞等生理現(xiàn)象之外,生態(tài)圈中各種欣欣向榮的植物也是環(huán)境的一部分。
④對特定個體而言,除了氣候等自然現(xiàn)象之外,在進行覓食等行為時交會的其他個體也是環(huán)境的一部分。
⑤對特定個體而言,除了維持自我生命必要的自然空間之外,與其他個體共同生活的空間也是環(huán)境的一部分。
感覺很像是一篇說明文對吧?或許有人會覺得文章內容稍有難度。不過這種晦澀的表現(xiàn)方式,代表筆者試圖運用邏輯來說明,因此如果能夠運用邏輯來解讀,要理解筆者的論點其實沒有那么困難。
現(xiàn)在我們就來實際解題看看吧。
我想所有文章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筆者會不斷重復他想傳達的訊息。話雖如此,這并不表示相同的內容會重復出現(xiàn),大部分情況下,筆者會用換句話說的方式來重復他的論點。所謂的換句話說,有可能是純粹改用其他表現(xiàn)方式,也有可能是提出具體的例子(引用)或是運用比喻??偠灾?,就是轉換(第三章的第③方面)自己的論點。而現(xiàn)代文的題目,大多可以利用這種轉換解析法來解題。
筆者的論點=其他表現(xiàn)方式=具體實例、引用=比喻
在解答這個問題時,同樣先從尋找跟劃線部分A相同敘述的內容開始。首先確認那句話前面的“在這樣的情況下”(文章第九行)指的是什么情況?!斑@樣的情況”即“有時與同物種的其他個體合作,有時在與同物種其他個體或不同物種個體的競爭關系中確保自我的生存”(文章第八行),此處所謂的“確保自我的生存”就是“維持生命的行為”(文章第七行)的另一種說法。另外,“維持生命的行為”的具體實例則列舉在文章的第一段:
“(第二行)為了繁衍后代而尋找配偶”
“(第二行)為了躲避寒暑或風雨而興建堅固的居所或改變居住地”
“(第三行)躲避敵人和驅逐競爭對手”
“(第四行)生物從環(huán)境中覓食”
根據(jù)以上匯總,可大致理清劃線部分A前的“在這樣的情況下”指的是什么內容。接下來我們終于可以轉換劃線部分A的各個部分了。首先是劃線部分的主題,接下來整理到這個步驟以后,再重新檢查一遍答案的選項:
①過度局限于子孫或配偶×
②并不僅限于“能在生存上互相協(xié)調”的不同物種個體×
③以“植物”為主題×
⑤以“空間”為主題×
根據(jù)上述原因可推知,④是正解。為什么呢?只要像這樣著眼于劃線部分前的指示代名詞和劃線部分的內容變換并加以整理,那么我想在解題時,你一定可以很自信地推導出“正確答案”(不過偶爾也會有一些很讓人頭痛的陷阱題)。
問題2:請問劃線部分B“具有令人難以想象的復雜結構”所要表達的是什么意思呢?請從選項①~⑤中挑選出最恰當?shù)慕忉尅?/p>
①即使是一個由外部環(huán)境看來屬于單一個體的族群,構成其內部環(huán)境的各個體仍會謀求獨立于族群之外,以維持其個體的存在。因此,內部環(huán)境經(jīng)常充斥著緊張的關系。
②即使是一個由外部環(huán)境看來屬于單一個體的族群,在碰到要維持生命的實際狀況時,內部個體的相互利害關系就會表露出來。因此,族群行為的統(tǒng)一性的內涵實際上經(jīng)常處于變動的狀態(tài)。
③即使是一個由外部環(huán)境看來屬于單一個體的族群,構成其內部環(huán)境的各個體依舊各自采取自由的行動。只是各自采取的行動總是能夠協(xié)調出最適合整個族群的結果。
④即使是一個由外部環(huán)境看來屬于單一個體的族群,內部也有可能生成破壞整體秩序的個體。不過各族群在進行生命維持活動時,自然而然會封鎖住這樣的可能性。
⑤即使是一個由外部環(huán)境看來屬于單一個體的族群,構成其內部環(huán)境的各個體依然會按照各自的需求采取行動。盡管如此,族群并不會失去維持生命必須的秩序。
為了確保邏輯性,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在檢驗結論前,先清楚地掌握前提或假設。如果不能遵循順序(第三章的第②方面)的話,得出的結論便不足以為信。比如說,假設有一本雜志刊登了吸塵器的廣告,廣告標語是“在美狂銷熱賣”,但這并不能夠保證該款吸塵器也適用于日本,因為那有可能是專門為了美國家庭所設計的產(chǎn)品。由于日本和美國的住宅形式大不相同,因此也必須慎重考慮其他方面。至于問題2的部分,我想只要把焦點著眼于前提,答案也就呼之欲出了。
由于劃線部分的前面提到“我們在前文中已知”,因此這表示我們可以從前面的段落找到將劃線部分換句話說的句子。前一段提到“在這種‘族群’的情況下”(文章第四段第一行)。
“在這種‘族群’的情況下”=“人類以外的動物”(文章第三段第十行)
換言之,我們要注意的是,這一整段都是在談論魚、鳥和昆蟲。此外,如果我們把焦點放在劃線部分“復雜結構”的“復雜”二字上的話,可以用以下的方式變換:
結論:“復雜結構”=“無法單純地把族群整體歸進此交界的‘這一邊’”(文章第四段第四行)=“就‘構成集團的復數(shù)個體又分別是族群整體重要的內部環(huán)境’這一點來考慮,應該很清楚情況絕對無法簡單說明”(文章第四段第六行)
而關于“復雜”的內容則匯總在該段落(文章第四段)的最后:
結論:“每一個個體都在各自與環(huán)境之間的交界面上獨自維持著生命,同時又遵守著族群整體的行為模式,基本上不會出現(xiàn)任何個別行動破壞整體秩序的情況?!?/p>
由于段末提到“不會出現(xiàn)”,因此我們可以確定這不是經(jīng)過人類特有的“自我意識”所調整或強制的結果,而是在人類以外的動物身上自然發(fā)生的現(xiàn)象。
①本文中并未提及“各個體仍會謀求獨立于族群之外,以維持其個體的存在”“內部環(huán)境經(jīng)常充斥著緊張的關系”×
②本文中并未提及“內部個體的相互利害關系就會表露出來”“族群行為的統(tǒng)一性的內涵實際上經(jīng)常處于變動的狀態(tài)”×
③“各自采取的行動總是能夠協(xié)調出最適合整個族群的結果”與自然發(fā)生的語意不符×
④“各族群在進行生命維持活動時,自然而然會封鎖住這樣的(破壞行動)可能性”也與自然發(fā)生的語意不符×
根據(jù)上述原因可推知,⑤是正解。這個問題的解法比較簡單。
數(shù)學往往給人枯燥乏味、復雜難懂的印象,或許也有人對排列在一起的文字和數(shù)字持有冷硬的印象,但真正的數(shù)學絕非如此。數(shù)學是一種語言,也是一門非常美麗的學問。為了能夠靈活運用這門美麗的學問,培養(yǎng)數(shù)學的美感(第三章的第⑦方面)就成了一件意義格外重大的事。我認為邏輯本身就已經(jīng)很美了,但數(shù)學所具備的對稱性、一致性等特點,不更是直接的美的象征嗎?
在邏輯性的文章當中,有不少地方呈現(xiàn)出這種與數(shù)學相似的美。比如說,列出兩組例子作對照的論述方法,是說明文中常見的結構,同時也呈現(xiàn)出結構上的對稱性。關于問題3的部分,我們可以把焦點擺在這種對立結構(對稱性)上。劃線部分C提到“人類作為生物”,前一題所關注的焦點又是在討論“人類以外的動物”,所以接下來,我們就拿人類以外的動物和人類來互相比較一下吧。
[人類以外的動物]
“基本上不會出現(xiàn)任何個別行動破壞全體秩序的情況?!保ㄎ恼碌谒亩蔚谑恍校?/p>
對比
[人類]
“原本該對生存有利的自我意識,卻與同樣以生存為目的的集體行動互相對立”(文章第六段第四行)
劃線部分C“人類作為生物最大的悲劇”,指的是所有生物當中,只有人類會在“自我意識”與“集體行動”之間,產(chǎn)生“互相對立”的矛盾。
由于“自我意識”這個詞不太容易理解,所以我們在此將它變換一下。
“自我意識”=“‘進化’的產(chǎn)物之一”(文章第六段第二行)=“為了生存目的而存在”(文章第六段第三行)=“新戰(zhàn)略”(文章第六段第四行)
接下來,我們就來檢驗一下答案的選項。
②“為了維護族群整體的秩序而壓抑個體的欲求”,實際上完全相反×
③本文并未提到“人類與其他生物對決的能力可能會減弱”×
④本文并未提到“保護族群的意識過于強烈”×
⑤本文并未提到“環(huán)境帶來重大的改變”×
故正確答案是①。
問題4劃線部分D“不過這樣的設定并不適合用來思考作為特異的‘我’”,請問筆者是基于什么樣的想法才判斷不適合的呢?請從選項①~⑤中挑選出最恰當?shù)慕忉尅?/p>
①若將人類的認知機能視為一種識別其他個體與自我的運作機制,那么前提就是自己與他人之間存在著一條絕對的邊界線;然而若將自己的存在視為圓的中心,那么“我”的內部世界的意思就會改變,邊界將成為一種相對存在的概念。
②若以精神分析理論將“我”定位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自己,那么只要將邊界線設定在等質空間內即可確保理論的成立,但由于自我意識的“我”位于邊界線上,所以相對于他人,必然會把自己過度特權化。
③若通過與他者所屬的外部世界間的對立關系來定義自己,代表假說中存在著一個以邊界相隔的空間上的內部世界,但擁有絕對獨特性的“我”的自我意識,是一個沒有內部空間的圓的中心,反而本身就是與他者之間的邊界。
④在個體的外部設定邊界,確立出自己的絕對異質性的“我”的世界,是建立在被賦予特權的第一人稱代名詞的堅固基礎上,但當其他人也用同樣的語言確立內部世界時,邊界就成為一種共有的概念。
⑤把所有的他者置于外部世界、把自己牽制在內部世界所形成的“我”,在假說上存在著認知機能上的絕對邊界線,但由于無法合理證明該內部世界里的自我意識本身就處于空間上的中心,因此反而只能說“我”就位于邊界線上。
從小學升到初中后,數(shù)學這門科目最大的變化就是納入了負數(shù)及文字的使用。尤其在運用抽象化(第三章的第④方面)的技巧時,把文字當作數(shù)字來使用,就會成為非常強大的武器??鋸堻c兒說,“數(shù)學無時無刻不在嘗試把具體的事物抽象化”。因為抽象化成功的話,就能顯現(xiàn)出事物的本質。當然,抽象化也可以通過文字以外的方式加以實現(xiàn)。其中典型的例子就是“圖像化(模型化)”。
由于本題的題目本身就出現(xiàn)了邊界線、圓等字眼,因此我想作者在書寫時,腦海中可能也在將自己想說的話化為圖像,就算不是這樣,只要試著把文章圖像化,就能在理解文章主旨時獲得莫大的幫助。
最近越來越常聽到人們提起“信息圖表(infographic)”一詞。所謂的信息圖表,就是一組內含多種信息的圖表,此處應該不用舉例也知道,利用圖或圖表將概念可視化,有助于我們對事物的理解。
接下來,就讓我們把劃線部分D附近的內容畫成一張圖看看吧。
“這條邊界線被假定在兩個領域之間,分別是‘外部世界的其他人’和‘內部世界的自己’”(文章第八段第三行),畫成圖的話就會像這樣:
相對的,“假如‘我’是圓的中心的話,所有我以外的其他人都位于中心之外”(文章第八段第五行),畫成圖的話就會是這種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