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推薦序:藝術讓人成為人(1)

療愈美術館:用名畫撫慰人心 作者:李沼泳


功能性教育有一點很大的弊端就是把知識和信息獲取簡單粗暴地劃分為“有用”與“無用”的,技術性的職業(yè)技能被認為是“有用”的,而人文學科常常被誤解成為“無用”的。然而在文藝復興的年代,人們卻普遍相信,只有通過研究藝術、文學和哲學,個體才能成為一個完整的人。藝術,指的是成為“人”的方法,以區(qū)別于生物學物種概念的“人類”。自文明誕生的初始,人們對于美就有一種自發(fā)性的向往,在我們的內(nèi)心深處激發(fā)出一種渴望生活、渴望愛意的力量。那些之所以成為不朽的作品里面折射出了你我的生命。在《藝術:讓人成為人》里有一段話:“學習這些可以讓我們向內(nèi)心之中看到我們的所思所想,看到創(chuàng)造性沖動呼喚著我們?nèi)メ尫诺臇|西,這一向內(nèi)心之中迸發(fā)的旅程可以幫助我們面對真正的自我,幫助我們確認我們是誰?!?/p>

藝術以及藝術教育的終極目的是為了培養(yǎng)我們對于生命的敏感。我們與藝術的相處,是一個逐漸和真實自我相遇的過程。

當所有民族原始宗教的薩滿祭司帶領著部落族人,在篝火邊通過簡單的鼓點拍子以及舞蹈,回應諸神的耳語的時候,藝術就已經(jīng)悄然誕生,伴隨著人類文明成長始終。薩滿是最早的藝術家,也是最早的醫(yī)師。藝術與醫(yī)術在最初的時候互相糾纏交織在一起。隨著文明的成熟,許多行業(yè)日趨細化,我們開始有了職業(yè)的醫(yī)生與藝術家,然而在某些程度上還是相似的:醫(yī)生治愈我們的肉身,而藝術治愈我們的心靈。

在這個不安的世界里,我們迫切地需要某些東西去撫慰我們的靈魂。人類作為一種群居的存在,我們需要掌管邏輯判斷分析的左腦來學會社會化生存技巧;而藝術訓練了我們右腦關于感受直覺情感的能力,讓我們與自己、與宇宙更好地聯(lián)結與溝通。藝術最顯而易見的療愈功能就在于,它平衡了我們的身心。

在這個人人都行色匆忙、焦慮浮躁的世界里,很多人都會誤解“藝術”和自己是無關的,美術館仿佛就像城市的擺設,而藝術市場是一場資本游戲。仿佛藝術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是疏遠的,僅僅是一種墻壁上和精神上的裝飾。

造成多數(shù)人和藝術之間的隔閡之處在于,人們在面對外部世界的時候,習慣了用左腦去分析處理信息,習慣于提出“懂不懂”的疑問,試圖(也是妄圖)去深究目的和意義所在。于是那些與經(jīng)驗主義差別甚遠的抽象扭曲的線條色塊對他們造成了困擾,于是只好直言不諱地認為自己“看不懂藝術”。然而藝術其實不存在“懂不懂”,只有個體“喜歡不喜歡”。是否被吸引被聯(lián)結,是一個超越了知識邏輯回歸到本能的過程。這是我們作為一個生靈最原始的本能,只是被我們在不斷社會化的過程中遺忘了,就像在喧囂之中,我們很多人逐漸喪失了愛與被愛的能力那樣。

我猜想,藝術從來不是一件有關于“如何去思考”的事情,它是一件關乎“如何去感受”的事情。一切嘗試的解讀,在某種意義上都是誤讀。我們需要的僅僅是凝視它,把呼吸調(diào)整到和它一樣頻率,就自然而然讀懂了它曠日持久的沉默里豐富而隱秘的信息。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