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飲食文化史上,清人袁枚是我最敬重的一位詩人美食家。這位乾隆年間進士,乾嘉詩壇盟主,曾當過四任七年知縣。但袁枚三十四歲時便看破仕途辭官回鄉(xiāng),在江寧小倉山筑建起私人會所隨園,過起了以詩結(jié)朋、以食會友的田園生活,連著名畫派“揚州八怪”的畫家也成了隨園的座上之賓。
作為一個著名詩人和文學家,袁枚卻沒有一般讀書人那種迂腐氣味,他不僅僅不怕講究飲食和熱愛美女,還醉心搗鼓烹飪藝術(shù)。更具美食精神的是,他老人家每逢去某家吃飯,一定派家廚去那家,拜那家廚師為師。這樣堅持了四十年,為此搜集到許多絕妙的烹飪方法,總結(jié)整理成一部將中國古代烹飪經(jīng)驗和當時廚師的實踐心得相結(jié)合并上升為理論的飲食巨著《隨園食單》。
在食單中,袁枚老師以辯證、抒情并極富幽默想象的筆調(diào),將飲食之道用哲學加情趣的方式呈現(xiàn)給我們。他認為,烹飪是一門學問,而“學問之道,先知而后行,飲食亦然”。
關(guān)于挑選食材對味道的重要性,他教導(dǎo)我們說“物各有先天,如人各有資稟。人性下愚,雖孔、孟教之,無益也;物性不良,雖易牙烹之,亦無味也”、“一席佳肴,廚司之功居其六,買辦之功居其四”。
而關(guān)于搭配有助于體現(xiàn)食物之獨特風味,他指出食物搭配如同“視女子美丑來選擇丈夫”,要有相同物性才能彼此相配。要使清配清,濃配濃,軟配軟,硬配硬,才有和諧的妙處。
關(guān)于調(diào)味料,在《隨園食單?作料須知》中則體現(xiàn)出他老人家一把年紀還喜歡美女的天性:“廚者之作料,如婦人之衣服首飾也。雖有天資,雖善涂抹,而敝衣藍縷,西子亦難以為容。”意思是,作料對廚師來說,就好比女人的衣裝與首飾。女子雖生得美貌,又會涂脂抹粉,然而,穿得破破爛爛,即使像西施一般美貌也難以顯示她的美麗。用美女來說作料,真是一絕。
我認為袁枚首先是一個詩人,然后才是一個美食家。所以不難在其《隨園食單》中看出,無論是他對“味”的追隨,還是對“道”的闡述,都帶上了一種詩意的表達,即吃意隨詩意而升華。于是,本人試圖以一個詩人和美食家的雙重身份,與之對應(yīng)解讀那些隱藏在兩百多年前隨園會所里的神秘佳肴,看是否更能接近味道的本身,同時也極目遠眺一下今天的“味”與那個時代的“道”之間的距離。
然而要在味之道上,完全用散文和隨筆式的遣詞造句或比喻夸張來解讀,有時很難表達袁老先生舌尖上那鮮亮雅潤的一口。于是我在每一篇文章的前面,都用了一首現(xiàn)代詩開路,試圖在用詞語拿捏的火候中,掛上意象的芡糊,火爆盛開的腰花;或用韻腳和節(jié)奏調(diào)味,讓豆腐細嫩如初,讓蓮藕如初戀般爽脆。
例如,袁枚在《隨園食單》中說蟹:“蟹宜獨食,不宜搭配他物。最好以淡鹽湯煮熟,自剝自食為妙。蒸者味雖全,而失之太淡?!蹦敲?,由此我們該怎樣來敘述才能更接近蟹的真味,孤獨的即私密的即最可口的即營養(yǎng)的。然而如同孤獨的蟹的內(nèi)心的蟹黃,最好吃的表達該是什么呢?拿我的一首詩來回答:
微醉的對面是蟹
菊一樣的清蒸
使肉嫩到了唇邊
豐腴
秋天私處的甘美
觸感到了香潤
那是一生的口福
蟹黃的陽光
照亮了食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