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農(nóng)民本色丁守和(1)

千古文章未盡才 作者:劉志琴


學術界出身農(nóng)民之家的學者有很多,由農(nóng)民變身為專家的也不乏人,但從農(nóng)民成為專家而終身保持農(nóng)民本色的卻極其罕見,丁守和先生就是一位。

初次認識丁先生是在20世紀60年代初,那時他正當盛年,穿著一身中山裝,外罩一件大衣,氣宇軒昂,闊步進入會場,風度翩翩直逼喬冠華,是個不折不扣的大帥哥,誰見了他都會眼前一亮??捎袝r見他在家里,身穿一件河北農(nóng)村短短的黑布小棉襖,捧起一碗面片,呼哧呼哧地邊吃邊說,活脫脫是一位農(nóng)民。后來我才知道他確實是農(nóng)民,務農(nóng)、做小木匠、當公務員,自學成才,可他不是一般的人才,而是名聞全國的現(xiàn)代史專家。

60年代他在近代史所主持《歷史研究》編輯部,只有兩三個人就撐起一個享有很高聲譽的學術刊物的班底。有次我去訪問他,在一間幽暗的平房里,堆滿凌亂的書本雜志,連來客都難以插腳,他幾乎是從書堆中擠出來與我見面的。很難想象在這樣簡陋的辦公室中,推出具有全國影響的學術名篇,這在現(xiàn)代學人是難于理解的,可他埋頭苦干了許多年。

他在青年學者中最受好評的,是愛惜人才。著名右派沈元的成名作

《〈急就篇〉研究》就發(fā)表在他主編的刊物中。當時沈元問題引起諸多非議和質(zhì)難,上級派人來調(diào)查,他從不諱言對沈元的賞識,情不自禁地說:“沈元這人就是聰明,你看他的腦袋都比別人大。你不服氣,寫篇文章拿來看看。”

丁先生研究的領域是現(xiàn)代史,這是禁忌最多、最敏感的領域,可他并不墨守成規(guī),尤其在改革開放后,大力支持為陳獨秀、瞿秋白、胡適翻案,在學術界廣有影響。80年代文化熱,他是始創(chuàng)者之一。要知道,新中國成立后隨著社會學和文化學被取消,文化史的研究在大陸已銷聲匿跡。改革開放前,在全國高等學校和研究機構中,沒有一個文化研究所(室)的設置,也沒有一門綜合文化史的課程。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所成立了全國第一個文化史研究室,他是研究室第一屆主任,研究室在1983年與復旦大學歷史系思想文化研究室聯(lián)合發(fā)起召開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屆文化史研討會,丁先生主編出版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這一領域第一部刊物——《中國文化研究》。丁先生對推動文化史的復興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歷史并未遠去,可在當今追述80年代文化研究的論著中,有人已把丁先生遺忘,這固然是作者掌握資料不夠全面,研究不夠深入,但也與丁先生不喜張揚不無關系。

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他在會上會下最愛說的一句話,就是電視劇《七品芝麻官》中的一句名言:“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庇袝r一說再說,似乎近于嚕蘇,但一細想這才是他的農(nóng)民本色。在貪瀆橫行的世風中,農(nóng)民最盼望的是官員的清廉,他對貪官的深惡痛絕,使他下意識地偏愛上這句話,這是他內(nèi)心深處為民請命的自然流露。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