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慎之先生病重牽動著許多知識分子的心,海內(nèi)外認識的、不認識的人的問訊,紛至沓來,許多人一直守候在他的病房外,有的還特地從外地趕來探望、守護……
他沒有長篇巨著,卻作為一代思相家留名青史;他不算鴻儒碩學,卻以透辟的見解、過人的膽識在學術(shù)界贏得崇高的聲譽;他從來沒有帶過學生,卻有許多知名不知名的年輕人慕名追隨,為聆聽他的一夕教誨而慶幸……如此崇高的聲望,即使在他身任中國社科院副院長時也未必有此榮耀。
他在我個人的印象中也是如此。作為社會科學院的一員,我自當是他的屬下,可當他在任時只不過遠遠一瞥,從未在意他的言說。
1999年,我讀到他的一篇文章,他那敢為天下先的勇氣,感動了千千萬萬的讀者。不久后,我在一家小店復印文章,一個中年人見到我的復印件上有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字樣,立即注視著我說:“你是社科院的,了不起呀,你們那里有個李慎之!”“是嗎?”我下意識地問道:“你是做什么的?”“我是商貿(mào)公司的,我們都看過他的文章,真好,看了覺都睡不著啊?!边@篇文章在非學術(shù)專業(yè)的普通職員中竟然激起那么大的反響,是我始料不及的,那在我同行中呢?我永遠忘不了南開大學一位歷史學教授對我說的話:“李慎之先生在我的心目中是一位圣人!”“圣人”?!這是一個久違的詞語,這一評價的分量是如此之重,重得使我不得不為之久久思索。
李慎之先生的文章最使人動情的,是他那敢于直言的勇敢和精神。歷史上有許多秉筆直書的史官屢屢遭受迫害,甚至付出生命的代價; 被打成右派、右傾機會主義分子的人很多都是因為講了真話。人們大約不會忘記,從20世紀五六十年代以來文化界大張旗鼓地批判所謂“寫真實”,寫真實、說真話被視為資產(chǎn)階級思潮,那不真實、講假話儼然能為“無產(chǎn)階級思想”?而這種謊言、假話,一度在中國滿天飛,流毒遍及各行各業(yè),肇至“大躍進”后大饑荒,明明是人禍,卻推給天災;
“文化大革命”后期經(jīng)濟瀕于崩潰,充耳依然是鶯歌燕舞。此種教訓之深刻,足以使中華民族刻骨銘心。
撥亂反正之后,最值得學術(shù)界思考的是如何重新總結(jié)歷史的經(jīng)驗教訓,在史學界召回求真實的良知。過去研究歷史,總結(jié)經(jīng)驗教訓,是為政治、政策服務(wù),實際上是為個人意志服務(wù),任意閹割、篡改,隨心所欲地涂抹,使得歷史不成其為歷史,甚至發(fā)生誤導。就以20世紀五六十年代最熱門的課題太平天國研究來說,累計發(fā)表論文三千多篇,居史學專業(yè)論文之首。那么多的文章,為什么對其拆散家庭,吃大鍋飯,將男女老少分隔在男女兩大陣營的教訓沒有認真的吸取和研究,眼見“大躍進”中又再次出現(xiàn)那種毀爐灶、吃食堂的狂熱。雖然這不是史學問題,更不是史學工作者的責任,但諸如此類一次又一次重犯早被歷史唾棄的錯誤,史學研究的行家不會不知道,可是又有誰能把這失敗的教訓坦誠相告,以真知建言,最大限度地減少損失。作為一名史學研究者,不能不為此感到汗顏。
想到這里我理解了那位資深教授為何給李先生“圣人”的評價,因為這是上下求索而難得的史學之魂,在李先生的文章中得到充分的體現(xiàn),這怎能不令人從內(nèi)心深處發(fā)出由衷地贊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