箋,對于習慣坐在電腦前的人而言,這個字有點陌生了,現(xiàn)代人有了“QQ”,有了微信,還要箋干嗎?箋,說白了就是信紙,只不過這種紙用宣紙制成。從種類分,可分素箋和花箋,素箋即是單箋,如白色、黃色、粉紅以及八行格、十行格。而花箋,又叫彩箋精箋,就是用淡墨或淡彩在箋上畫上山水人物,翎毛花卉,等干透后再用重墨書寫。這種箋從古到今都十分受歡迎,捧在手里,手上就像捧著一塊秀麗的絹一樣,既是很好的文玩,又是一件精致的藝術品。夜靜人定,坐在圈椅里,在柔和的燈下細細展讀,真可謂占盡古雅和靜雅。
箋,最早始于唐代女校書薛濤氏,她僑寓成都百花潭,親手制作深紅小彩箋,用以錄寫詩篇,當時世人稱薛濤箋,非常出名,求者甚眾。薛濤氏之前,肯定也有彩箋精箋,只是失了記載,不入史了。所以,這項發(fā)明就被后人注冊在薛濤的頭上。
宋、元、明、清,箋依然是非常重要的書牘載體,是文人書信往來,詩詞唱和的重要工具。據鄧之誠《骨董瑣記》記載:宋代大畫家劉松年就喜歡自制雪松箋,經常用這種箋給朋友寫信。元代的曹知白、王冕,清代的金農、汪士慎,以及晚清的吳南愚,皆是此行早期的圣手,尤其是吳南愚繪制的艷景箋,更是讓人爭相睹閱。他將秦淮河畔的幾位名艷,董小宛、馬湘蘭、李香君、顧橫波、柳如是、陳圓圓、卞玉京繪成仕女箋,或執(zhí)拂,或展卷;或拈花,或憑幾,并每人題詩一首,這種艷景箋美得不忍心往上寫字。這種箋收集起來,幽雅之極,類似收藏者收藏上海畫家劉旦宅那套被制成電話磁卡的金陵十二釵。元春觀燈、寶黛戲囊、寶釵掣簽、湘云拾麟、妙玉品雪、鳳姐逞威、探春結社、李紈掌壇、惜春構圖、迎春讀經、巧姐夜織、可卿展衾,聽聽這組名字都讓人醉心。
民國以后,制箋最早從翻譯《茶花女》的林琴南始,他手繪山水箋譜,通過水印技術由十竹齋、榮寶齋批量發(fā)行。稍后,魯迅與西諦(鄭振鐸)聯(lián)手,收羅各地有名箋譜藏本進行翻印,一時間他倆的合作占據了箋的消費市場,也使他倆在這個領域成了一代的帶頭人。整個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是中國制箋業(yè)的最輝煌時期,在那個時期出現(xiàn)了一大批繪制箋譜的大家,他們的箋譜被刻制成木版,一直延用至今。像齊白石的花鳥人物,陳師曾的花卉蔬菜,溥心畬的瓦當題記,張大千的靈芝蘭草,都是上乘精湛之作,至今無人可以同他們比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