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挖個洞就是家(2)

1942:饑餓中國 作者:孟磊 關國鋒 郭小陽


老丈人曾給師玉銳說,他們當年是一路要飯走過來的,也有一些災民是坐拉煤車逃荒的。那些逃荒的,都挑著個擔子,一頭裝著孩子,一頭裝著衣服被褥,“和電視上演的一模一樣”。

留下的,就在車站附近賣賣小吃、開個旅社;留不住的,繼續(xù)往西跑。師玉銳說,他丈母娘的姐姐一家,就逃到了寶雞。

師玉銳所在的會興第四村民組,有十幾戶是當年逃荒過來的災民后人,大家起初也都是挖窯洞住,直到上世紀80年代末,才逐漸搬進新房。師玉銳很驕傲地說,他家1987年搬出窯洞后,建了現(xiàn)在的兩層小樓,當時只花了一萬元,擱現(xiàn)在,沒有二三十萬元下不來。

如今,災民們住的窯洞多已坍塌,周邊雜草叢生。很難想象,這一個個黑黢黢的窯洞,曾是逃荒災民跋涉千里辛苦得來的溫暖小窩,在這里他們度過了一個個饑腸轆轆的日子,有的熬到了新生,有的卻走到了生命盡頭。

這個破舊的小店,朱桃花和老伴師玉銳已開了半個世紀。

捆在樹上的孩子,都被殺了做肉包子

能留下的畢竟是少數(shù),更多的人,為了生計不得不繼續(xù)西行。

93歲的李鳳英,老家在河南鞏縣。1942年,鞏縣發(fā)生蝗災,玉米、麥穗都被蝗蟲吃盡。她和丈夫一起逃荒到陜縣觀音堂,在車站附近挖了一個窯洞住下,算是正式“定居”了。

1942年的見聞,讓李鳳英刻骨銘心。那一年,觀音堂車站里聚滿了逃荒的人,因為火車很難擠上去,一些人將孩子拴在車站附近的樹上,任憑孩子哭得昏天黑地,義無反顧地走了。

“可憐那些孩子啊,都被逃荒的災民殺掉吃了,有的還拿去做了人肉包子賣。”李鳳英哭著說。有人將被殺孩子的帽子收集在一起,足足有一簍子。而那些逃荒的災民,吃到指甲后才知道是人肉包子,但也無可奈何,在當時這種情況太常見了,也沒有人管。

那一年,在鞏義的公婆,將無力撫養(yǎng)的小兒子送人了。陜縣觀音堂也遭遇蝗災,家里糧食快吃完了。李鳳英帶著正在吃奶的大女兒,從觀音堂坐上拉貨的火車,前往潼關找在鐵路上當裝卸工的丈夫。一路上,到處都是逃荒的人群,路邊的樹木基本上都沒皮了——全被災民刮掉吃了。

在潼關下車后,正趕上日軍飛機扔炸彈,一面墻轟然倒下,將她們母女倆掩埋,“我拼命爬了出來。女兒嘴里全是土,都快沒氣了,我將土摳了出來,最后總算救過來了”。

“餓肚子不說,指不定啥時候一顆炮彈就落在身邊?!崩铠P英說。

熬過1942年的災民,無一不經(jīng)歷過九死一生。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