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來,李斯特傾注了大量心血,將這部序曲修訂為自己的第二部交響詩,他曾屢次對之加以修改,直到1854年才最后定稿。它在形式結(jié)構(gòu)上被分為了三個部分,樂思進行以變奏原則為主。第一部分的旋律采自威尼斯舉世聞名的貢杜拉船工們所唱的塔索的《解放了的耶路撒冷》的歌調(diào),讓聽者去回憶塔索的一生。第二部分則刻畫了塔索在費拉拉宮廷生活時的多個側(cè)面,包括宮廷舞會、戀愛場景、遭遇迫害等。第三部分作為尾聲,集中抒寫了詩人創(chuàng)作事業(yè)的最后勝利。
這是我在大學時代就一聽鐘情的曲目。那時,野竹過雨,輕燕側(cè)風,黃梅與白櫻接續(xù)綻開,莘莘學子之心比所有的春鳥都敢于爭鳴。
為什么那“悲傷和勝利”的宏氣能那樣倏忽地就進入了我的體內(nèi),與我的青春熱血溶為一流?也許那是我命中注定要迎接到的啟示和預(yù)告。又為什么勝利的榮光非要在歷盡千難萬劫之后,才會從云端之上向他們聚射而去,為他們不僅是一個人更是一個“人物”向世界證明?悲傷之極與勝利之最究竟怎樣才能形成讓人樂于接受的對價?誰還會計較這樣的得不償失。人嘛,“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活在這世上,恐怕本來就是無所謂什么意義的,只不過為了活著而活著,“赤條條來赤條條去”,過了幾代,又覺得淡然無味,人想要再尋點什么,這時,“勝利”和“悲傷”的“逆差”可能是最好的甘醇。
應(yīng)該說,尼采自己也深知自己的命運將如何,他寫道:“不管怎么說,我必然也是個災(zāi)難性的人。因為,當真理與幾千年的謊言作斗爭時,一定會產(chǎn)生意想不到的震撼和天翻地覆?!?/p>
應(yīng)該說,尼采不會對他日后變?yōu)檎姣傋拥拿\感到后悔,因為他這樣寫過:“我不想事后對所做的行為后悔。我寧愿從價值問題出發(fā),避開惡果,原則上避開后果。在出現(xiàn)惡果時,人們很難會用正確的眼光去看自己做過的事。我覺得,悔恨是一種‘邪惡的眼光’?!?/p>
這兩段文字都是寫在尼采的自傳性著作《瞧,這個人》里面的。在這本書里,尼采以自己的主要著作為線索,對自己的思想主張加以扼要的描述。這是尼采的最后一部著作,創(chuàng)作于1888年。這一年,在德國歷史上被稱為“三皇之年”。因為德意志帝國的締造者威廉一世去世了,他的兒子腓特烈繼任為皇帝,沒過幾個月,因為喉癌又去世了,最后是腓特烈的兒子威廉二世繼位。這一年,也可以說是尼采的奇跡之年,是他神志清醒地生活和創(chuàng)作的最后一年,他以驚人的速度完成《偶像的黃昏》《瓦格納事件》《反基督教》《尼采反對瓦格納》等著作。
尼采是于1889年1月7日開始瘋的,他摔倒在了意大利的街頭。
尼采不可能不瘋,至少有一點,他為自己被世界接受一事極盡焦慮。在此,出現(xiàn)一種焦點模糊:一方面,他總是忘不了自稱自己僅僅是為自己而寫作的;而在另一方面,他又總是試圖使自己的讀者們相信,他的命運不僅是他自己的,而且是整個歐洲乃至是全世界的。這種焦點模糊在其名著《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的副題上體現(xiàn)得非常清晰,尼采寫到它是“一本為所有的人,也不為任何人寫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