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路易斯安那州哈蒙德的杰克·巴賓諾克斯來說,愛情就像“兩個人同時伸出手,去拿麥當勞紙袋底部的炸薯片。因為他們在同一時間有著同樣的想法。他們都想吃到最后的薯片。但其中一個會把它讓給對方”。
德克薩斯州圣安東尼奧的西莉亞·梅嫩德斯描述自己錯失的青澀校園之戀,仿佛“水晶百事……我們再合適不過了。然而,相處起來并不樂觀”。
奧蘭多的弗雷茲·貝克爾說出了我們大多數(shù)人的心聲。他說:“獨自生活與沐浴愛河的區(qū)別就像——哇!哇!哇!”
從佛蒙特州大雪紛飛的郁郁松林到俄克拉荷馬的一馬平川,從佛羅里達州軟紅十丈的商業(yè)街到皮吉特海峽的悠悠碧水,從目不識丁的危地馬拉移民、搖擺舞女、激素驅(qū)使下的瘋狂卡車司機,到制服僵硬、不茍言笑的會計師,我們了解到愛就是在他(她)面前你可以做自己。愛是接納。愛是傾聽。愛是遭遇不忠之后的療傷。愛是沒有你,我就無法獨活。還有,根據(jù)我們遇到的幾名男女的說法,愛就是能在彼此面前放屁而絲毫不覺得難堪。
愛是安全感。愛是友誼。愛是激情。愛是仿佛重回校園,變作花季少女。愛是付出。愛是得到。愛是行動。愛是一種心態(tài)。愛是一項決定。愛是源自上帝的一種心靈狀態(tài)。愛是大腦中多種化學物質(zhì)、催產(chǎn)素和內(nèi)啡肽的綜合作用。愛是每一天。愛是一生中唯一的奇遇。當愛情消失之后,我們發(fā)現(xiàn)自己站在萊德愛藥店,捧著一盒塔克醫(yī)藥護墊潸然淚下,因為我們曾經(jīng)最愛的那個痔瘡患者,已經(jīng)是永遠的往昔。
我們該怎樣渴望愛情?我們的愛情行動如何才能不辜負誓言?愛究竟是由什么構成?
從書中的故事里,我們懂得了,成功的愛情往往是千姿百態(tài)的形式反復表達的一系列簡單行為:傾聽、肯定、接納、支持、承諾、分享、忠誠及原諒。聽起來很容易。然而,美國有一半的初婚都以失敗落幕。
我們對受訪者最初談起這個項目時,大家最常提出的一個問題是:
“你們是怎么找到這些人的?”
在許多方面,我們沿襲了十年前編撰口述實錄《當美國人討論他們的工作》一書時使用的方法,再次啟用了那個才華橫溢的編輯團隊。當年和現(xiàn)在的工作,都是從大批電子郵件開始,后來是與朋友、同事、親戚的幾百場談話,還有許多人從全國各地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讓每個聯(lián)系人都從自己的通訊錄中仔細過濾,尋找那些符合主題的人,比如幸福的人、傷心人、黑人、亞洲人、西班牙人、富人、窮人等等,直到我們覺得訪談個案的總量已經(jīng)足夠豐富,能夠體現(xiàn)美國社會不可思議的參差多態(tài)時,這項工作才終于停止。
我的母親是一名口譯員,認識托馬斯的女朋友。托馬斯是一位柬埔寨移民,做過僧人,二十六歲仍是處子,被人用槍管指著步入婚姻。
另一個朋友布拉德·凱拉姆畢業(yè)于利伯緹大學,有著原教旨主義基督教教育背景,同時也是特拉華州的一名牧師。他對愛情、上帝和高潮的思考發(fā)人深省,令人耳目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