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座城市,以及每一座城市,都有相當可觀的生活垃圾和工業(yè)垃圾。除此之外,還有流浪的游魂。對不起,我把垃圾和游魂相提并論了,我是有意的。
王小波的小說里,有個不變的主人公:王二。這個名字本身就很操蛋,讓我不免聯(lián)想到諸如卑微、虛妄、不足道這些詞匯。他的書里,配有插畫——主人公王二這個人,擰巴著臉,置身在一個無比荒誕的背景中。不知道為什么,每次讀這個家伙的文字,看到這些插畫,我都覺得很帶勁。王小波的荒誕和浪漫精神,我覺得與我對這個世界的感覺是一致的。
我再說游魂。蕓蕓眾生,大多在乎錢和性,以及與之相關的附屬東西,沒什么閑暇細究自己的精神世界。但是,在大多數(shù)之外,還有那么一小撮,決意要和精神世界死磕。換句話說,他們總是太在意自己微不足道的想法和感受,而且糾結、糾結、糾結個不停。如果硬要問為什么,恐怕只能說:他們天生就這德性。
這么一小撮人,有著細密、敏感的觸覺,而且總習慣于把觸覺伸向生活中不堪和痛苦的一面,并且沉浸其中。仰望天空、淚流滿面的姿態(tài)多么迷人啊!在凄冷的午夜游蕩于街巷之間,讓心靈貪婪地吸收悲傷的糧食,飽餐一頓然后回家安然入睡。干脆這么說吧,他們其實愛上了憂傷,并以此為樂。這么一小撮人,就是所謂游魂。我承認,自己是那一小撮中的一份子。
突然想重讀朱文的一本小說:《什么是垃圾,什么是愛》。找遍各大網(wǎng)站,都不再賣了,書店當然更不可能找到。于是花高價從一位書友那里買來。第一次看這個小說,還在讀大學。記得是某個下午的第一堂政治課,我從圖書館按順序拿了一本書,借了出來。之所以按順序拿,是因為合胃口的書實在太少,少得幾乎沒有,翻來找去,結果可能是一無所獲,索性不按喜好按順序,以免找尋之苦。那天借出來的就是朱文。我把朱文夾在胳肢窩下,徑直走進教室的后排。老師坐在講臺前,自顧自地對著麥克風講課,前排女生如饑似渴地記著PPT上的講義。大多數(shù)人在這個空蕩蕩的階梯教室睡覺、發(fā)短信、談戀愛、看電影、玩游戲、寫作業(yè),或者什么也不干。在大多數(shù)人之中,有一小撮人在看小說,我是那一小撮中的一份子。
朱文絮絮叨叨、瑣瑣碎碎地寫了一個人的一些破爛事兒。這個人叫“小丁”,連名字都這么卑微。我斗膽斷言,這不可能是一本受很多人歡迎的小說,喜歡這本書的肯定只有一小撮,而我又是這一小撮中的一分子。主人公小丁在書里經(jīng)歷了一些齷齪、細碎、庸常、乏味的事情,沒有跌宕的情節(jié)和期待的高潮,只有無聊和虛妄的感覺。我想說,如果你恰好身陷在這種雷同的感覺里,那么,你會喜歡上這本書。我就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