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臨別雨留客 1

鴻蹤照影 作者:杜國玲


很高興,這些山我才剛一一走過。祖師們雖已遠去,但他們遺跡仍在,并將長存,是永恒的象征,也是人類精神的象征。對我來說,進入這些山中,還是一個愛山人對歷代愛山人的一次訪問,遠道而來,在向他們表達敬意的同時,感覺一種默契與激勵。

行文至此,在這次的禪宗之旅將至尾聲之時,我想說說同行的老鄭。老鄭是大別山下潛山縣的文化人,我這次的“五一”出行,真正用于訪山就是一天半時間,老鄭功不可沒。他對這條路線熟悉,為我所到之處都事先作了精心安排,而且每到一山,非親自陪同上山不可。昨日上司空山,同行的小伙子都打了退堂鼓,而年近花甲的老鄭,雖隔夜沒睡好,也是因接到我們后興奮,晚上多喝了兩杯,回家又忙著翻閱書本資料,準備第二天好一路介紹相關(guān)歷史,過了睡覺的時候,反而清醒了。第二天臉便有些虛浮與蒼白,頭也暈了。我怕累著他,特意私下與同行的兩位年輕人講好,上山時拖他去喝茶,也好讓他歇一歇。未料面對一眼望去似乎無盡的陡峭石階,又在正午紫外線的輻射之下,同行者大多“回頭是岸”,退了回去。唯老鄭一人竟搖搖晃晃上了山。后來我責(zé)怪他人,為何只顧自己不勸阻老鄭,要在山上中了暑,發(fā)了高血壓病怎么辦?人說,那也得聽勸,我們怎么勸,他也不聽,說是你上去了,他是主人,怎能不上呢?非上不可!聽了心下感嘆,這樣的古道熱腸,倒與化育萬物的這方水土相近。

今日黃梅之行,也是老鄭安排并帶路,原計劃在黃梅待一天,現(xiàn)又被我壓縮成半天,但東、西山作為目的地還是都到了,節(jié)省時間的決竅是,我把參觀兩山新建廟宇的內(nèi)容壓縮或取消,而是用最快的速度上山訪古。這就苦了老鄭,本想從容導(dǎo)游,卻成“跟蹤追擊”,被我“拖”上山。途中,他一見到那些正在天光中日漸湮沒的石刻,便趕緊掏出小本記錄,而我卻飛掠而過,一會就不見了蹤影,害他心神不定氣喘吁吁,讓我心生歉疚。

現(xiàn)在好了,我要告辭了,你也好歇歇了。臨別前我笑著對老鄭說。雙峰山前有一座橫跨溪溝的鄉(xiāng)間廊橋,我們在橋前合影留念。這座廊橋十分古樸精巧,是典型的徽派建筑風(fēng)格。橋的兩頭是斗拱飛檐的磚石門樓,很像兩座相對的大牌坊,一頭題“花橋”,刻“破額山”與“正覺寺”兩首詩;另一頭題“靈潤橋”,刻“西山”與“靈潤橋”兩首詩,風(fēng)雨浸潤,墨汁淋漓,字跡已顯漫漶。橋身是一道十六柱長廊,上覆黛瓦,下為石砌單孔大拱橋。現(xiàn)為枯水時節(jié),橋下是干石灘,當(dāng)?shù)厝苏f石頭上有很多刻字,都是古跡。便繞到橋下石灘尋覓刻字,果見一塊巨石之上有大片刻字的痕跡。有詩文,有題字,未經(jīng)著色勾描,大多與灰白石體同色,很難分辨。唯有幾個斗方大字還清晰,如“洗心”、“泉”等。據(jù)說有一幅刻的是古代某位名人的詩,因其石平坦,便成了農(nóng)人晾曬筍干的天然平臺,一老媽媽見我東看西看,盯著亂石灘邊有字跡的石壁亂瞅,忙拿了一把小掃帚將攤在詩石上的筍絲收攏了裝進小籃里。石面是空了出來,但那上面除了淺淺的文字刻痕,內(nèi)容已很難看清。很快,我擔(dān)心假如不保護的話,這里的文字將會消失。

也許,縣志里會有記載或拓本,我安慰自己。

以后說起黃梅,說起雙峰山,我會告訴人們,那里還有一座漂亮的廊橋,無論從哪個角度欣賞,都是一件藝術(shù)品,放在四周舒緩有致的群山溪谷之間,十分的般配。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