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學衡派核心人物

他們奠基西南聯(lián)大 作者:汪龍麟 張仕英


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想通過創(chuàng)辦刊物來表達自己文化理想者大有人在,但像吳宓那樣,幾近憑一己之力苦撐一份雜志十余年,并一度聚集大批學界名流,形成一個頗有影響的文化流派——“學衡派”的卻并不多見。正因如此,作為國學大師的吳宓與《學衡》雜志的不解之緣才更為令人感佩。

青年時代的吳宓適逢中國文化思潮新舊更迭的動蕩時期?!拔逅摹边\動前夕,學者胡適發(fā)起了中國語文的改革工作,大力提倡新文化、新文學運動,借助于大眾報刊和中小學教育的推動,新文化取得了空前成功,很快就遍及全國。

早在清華學校讀書期間,吳宓和好友湯用彤等人曾發(fā)起成立了一個學術團體——“天人學會”。當時“天人學會”主張砥礪個人道德,服務社會,益國益群,進而達到改良群治的目地,同時表現(xiàn)出對傳統(tǒng)文化的敬重和融匯中西的強烈愿望。

1917年,吳宓赴美留學,結識了致力于維護自己的文化理想、反對新文學運動的梅光迪,繼而二人共同師從哈佛教授、美國新人文主義的代表人物歐文·白璧德。在新人文主義學說中,白璧德高度肯定東方的歷史與傳統(tǒng),特別看重對中國文化在人類未來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白璧德對中國文化的充分肯定和熱切期望與吳宓、梅光迪等人尊重傳統(tǒng)文化的學術理想十分契合,這讓吳宓大為振奮。受此影響,本就對傳統(tǒng)文化懷有深厚感情的吳宓開始把自己學術研究的視野定位于傳統(tǒng),定位于東西方的古典文化?;诋敃r中國學人中普遍存在的“崇西”心理,于是,白璧德的新人文主義學說自然成了吳宓、梅光迪等人有效弘揚祖國傳統(tǒng)文化,抵制新文化運動的最佳理論武器。

1921年,吳宓學成歸國,受聘為國立東南大學文學院教授。出于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珍重,面對新文學運動一邊倒的嚴峻現(xiàn)實,吳宓、梅光迪等人下定決心,竭盡全力維護自己的文化理想,反對新文化、新文學運動。除借助國立東南大學的課程教學擴大影響力外,吳宓、梅光迪等人還決定創(chuàng)辦一份刊物,大力宣揚文化傳統(tǒng),抵制新文化、新文學運動對傳統(tǒng)文化的侵蝕。于是,在吳宓等人的努力下,1922年,《學衡》雜志正式創(chuàng)辦,而圍繞《學衡》雜志聚集了一大批志同道合的學術名流,諸如吳宓、梅光迪、劉伯明、柳詒徵、胡先、邵祖平等,這些人積極為《學衡》撰稿,闡述自己的學術觀點,逐漸成為一個捍衛(wèi)文化傳統(tǒng)、抵制新文化的學術團體,人們稱之為“學衡派”。學衡派提倡敬畏和珍視傳統(tǒng)文化,吸收西方文化的精華,在融匯中西文化的基礎上重構新的中華文化。作為《學衡》雜志的總編輯兼干事、學衡派的代表人物,這一時期的吳宓本人相繼撰寫了《中國的新與舊》《論新文化運動》等論文,大力弘揚古典主義,抨擊新體自由詩,建議正確看待中國文化遺產(chǎn),合理繼承傳統(tǒng)文化的應有價值,比較集中地表達了學衡派的文化新聲。在反抗新文化、新文學的社會思潮中,“學衡派”力求融通中西思想,以尊奉儒家學說、從事國學研究和創(chuàng)作古典詩詞等作為反擊新文化、新文學的一種斗爭手段,在社會上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

《學衡》雜志創(chuàng)辦后,舉步維艱,而吳宓作為《學衡》的實際主持者,雖然歷經(jīng)重重磨難,但他初衷不改,一直把《學衡》視為自己的精神寄托和人生事業(yè)。在內(nèi)外環(huán)境都極為不利的條件下,吳宓幾乎是憑一己之力,勉力苦撐十余年。從1922年1月開始至1933年7月結束,《學衡》共出版刊物79期。而隨著《學衡》的???,作為文化團體的學衡派也漸漸從中國思想文化界消失。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