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錯,這次航海探尋又是一次“嘗試和錯誤”(trial and error),但是以貿(mào)易為宗旨的東印度公司,仍然非常感興趣地注意到記載中有關(guān)皮毛(海貍、狐貍……)、其他飛禽走獸游魚,以及茂林沃土之描述,體會到其商業(yè)價值,立刻公布哈德遜北美之航(顯然因功抵了罪),正式對外聲明這些發(fā)現(xiàn)—可不止是曼哈頓和哈德遜之河,而是北美東岸上千平方英里一大片土地—均屬荷蘭。只不過,東印度公司也沒再給他船去出海探險了。
哈德遜的夢想可沒有幻滅?;氐接鴽]有多久,他竟然說服了好幾位投資者,為他配備了一條船“發(fā)現(xiàn)號”(Discovery),二十幾名水手,請他再去探尋這條“西北通道”。他又帶了他的學徒兒子。“發(fā)現(xiàn)號”1610年春出海,經(jīng)過冰島、格陵蘭,穿過今天北加拿大現(xiàn)以他為名的“哈德遜海峽”駛進了也以他為名的“哈德遜海灣”……然后就給冰雪困住了。
這一困就是十個月,直到次年春。我們無法想象他們是怎么熬過這個給凍死的冬天,反正,海灣剛開始解凍,哈德遜就下令繼續(xù)航行探尋。這個時候,那些饑寒交迫、疲病交加的水手終于叛變,將船長哈德遜、他兒子和幾名忠心水手送上了一條小船,拋棄流放。這是歷史所知的哈德遜死前最后一景。我們后人只能推斷,或恐怖地想象,哈德遜他們,某日某夜,在冰封大地和靜寂中消失。
叛變海員回到英國,倒是接受了審判,可是沒給吊死。他們狡猾且巧妙但顯然有效地辯稱,哈德遜真的發(fā)現(xiàn)了那條“西北通道”,現(xiàn)在只有他們知道怎么走。不無反諷感嘆的是,哈德遜的夢想并非空想。北半球—北極圈和北美大陸之間—確實有那么一條可以從歐洲駛往亞洲的“西北通道”。只不過這片水域長年冰封,直到20世紀初,才終于由挪威探險家阿蒙森(Raold Amundsen),純粹為了冒險而非商業(yè)利益,在1906年首次順利通航。
主要根據(jù)哈德遜1609年航行的發(fā)現(xiàn),荷蘭在1621年成立了“西印度公司”,以開拓北美市場,從今天美國特拉華州到康州,并稱這一大片殖民地為“新荷蘭”。同時更在1624年那條大河口東北側(cè)“曼那哈塔”小島上建立了交易站,并稱其為“新阿姆斯特丹”。而被西印度公司買下來的這座小島現(xiàn)給荷蘭人叫做“曼哈頓”(Manhattan)。
所以,嘗試錯誤?無心插柳?悲劇英雄?看來怎么說都可以??墒怯植粔?。想想看,哈德遜的夢想,不錯,一再落空,且為夢想付出了生命代價,但在尋夢途中卻處處留下了痕跡。三片水域以這位航海探險家命名,而哈德遜河口小島上那片柳蔭,既非必然,亦非偶然,總之,幾經(jīng)寒暑,更蛻變成一個國際大都會—紐約。
后記:阿姆斯特丹和紐約,為了紀念哈德遜1609年歷史性航行四百周年,各主辦了一年的活動。紐約更一石二鳥,其7月4日國慶煙火特別為此移到哈德遜河上燃放。而我,只是在寫稿時喝了半打荷蘭啤酒。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