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董橋最熱愛的是中國語文。讀他的文章,常常覺得他是用風塵女子伺候裝扮一張俏臉的功夫和心思涂抹自己的文字。遼寧教育出版社最近推出一套十冊的語文小品,收錄董橋近年的報刊專欄文章。這種每日一篇的急就章照樣講究得一絲不茍,從句式到用詞,處處有研磨的痕跡,好比當年貴都飯店大堂里的小姐,雖然天天要接客,但出門前著粉施朱的功課一點不馬虎,什么時候見到,總是笑吟吟的一彎柳葉眉,兩腮紅胭脂。
董橋的文品甚高,說的都是風雅故事,下筆不帶火氣,不帶油煙氣,與我們生活的凡俗社會太沒有關系了。
不幸的是,在商業(yè)社會,你不去敲商業(yè)的門,商業(yè)就來敲你的門。兩年前,董橋被蘋果日報羅致帳下,出任蘋果日報的副社長,名義甚高,但專司之責是為蘋果日報改病句,改錯字。在蘋果日報任職其間,董橋?qū)⒉荒軐懲飧?。所以,董橋的雅致小品,已不復見于今日?/p>
蘋果日報開出了一個賣文之人誰也無法拒絕的價格:年薪三百萬港幣。
過去常說金庸是香港以筆致富的第一人。金庸是老板,自己經(jīng)營自己,不愧為不世出的奇才。而董橋是替人打工,是老板們的產(chǎn)品成本,他所長也不是鴻篇巨制,不過是千字小文,定價竟能高達三百萬一年,似乎比金庸的暴富更有意義。
香港真是個初具規(guī)模的文化市場,賣笑的、賣唱的、賣肌肉的、賣文的、賣怪力亂神的、賣笑話的、賣情調(diào)的、賣雅癖的……都能找到合適的定價和買主。
我有一位熟人,對市場很反感,并常有一些妄語欺世,漂流異國后幾經(jīng)輾轉(zhuǎn)來到香港,居然也找到了一份職業(yè),能夠靠出賣大話換飯吃。
市場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