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阿佤傳奇(8)

普洱之路 作者:鵬鳴


可口的雞肉稀飯吃飽了,香甜醉人的水酒喝夠了,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的佤族人便開始“請木鼓”。

拉木鼓樹十分艱辛,一般都是全寨出動,集體運送。林中沒有路,就由幾個年輕人用長刀披荊斬棘、開辟道路,遇到河流,便將木鼓樹拉入河中,借助波浪的推動邊劃邊拉,就是遇到再高的山,再陡的巖,他們無論怎樣艱辛,都要把木鼓樹拉回寨子。在過去,有時要十天半月的時間,才能將一筒木鼓樹拉回到寨子。

烈日下,巫者魔巴和幾個佤族長老共同引路指揮。魔巴一手拿著一只公雞,一手拿一紅毛樹枝,一邊領唱,一邊指揮。

一長老左手抱一只紅公雞,右手不時地從挎包里抓起幾把米撒向前進中的木鼓。木鼓隨著很有節(jié)奏的木鼓歌聲,一步一步向前移動。由于太陽太辣,又用力過重,男子們基本上都脫光了身上的衣服。

婦女姑娘們主要承擔抬水、舂米、做飯、送飯的任務,有時伐木地點較遠,需要幾天的時間才能將木鼓拉回寨子,姑娘、婦女們就得不斷地往返于伐木地與寨子,送水、送飯、補充食物,因此,她們的任務也比較繁忙艱辛。

拉木鼓有很多忌諱和要求,是佤族原始思維的表現(xiàn),和對人類世界的認識。如在拉木鼓的途中,滕條拉斷或是碰傷人的手腳,他們認為是木鼓神睡著了,或是木鼓神的魂離開了木鼓,就要請一老人,也有的部落需請一佤族女性長老,雙腳騎在木鼓樹上,點燃香火反復唱祈禱歌曲。

雖然獵人頭的習俗早已廢除,但佤族現(xiàn)在拉木鼓無論是表演性質的還是真拉木鼓,他們?nèi)匀粋鞒@樣古老的祭祀歌,他們說人頭可不砍,但古歌不能改。

木鼓樹拉回到寨門外就不拉了。

魔巴汗淋淋地坐在木鼓樹上,邊揮動手中的紅毛樹葉,邊又唱起古老的歌謠,那些年輕的后生及姑娘、婦女們都穿著節(jié)日的盛裝,手拉手、肩并肩圍住木鼓樹邊舞邊唱歌。

拉木鼓時,魔巴再一次向木鼓祈禱,做“打蛋轉鼓”儀式,將一個鮮雞蛋摔在木鼓一端,如雞蛋摔破了就開始拉,如雞蛋摔不破就不能拉,又再一次摔雞蛋,直到雞蛋摔破才能拉木鼓。

拉木鼓進寨,是一件大事,全寨的男女老少都參加,有時附近子的佤族男女青年也會遠道而來參加拉木鼓。

因為這是他們進行社交的機會,談情說愛的機會。過去很多佤族男女青年都是通過拉木鼓活動,找到自己的意中人。

這一天,整個寨子只聽鼓聲、鑼聲震天響,大家都以歌舞為樂,邊拉邊唱。從寨門外將木鼓拉到木鼓房內(nèi),雖然距離只有一百多米,卻要二至三個小時,才能將木鼓拉進木鼓房內(nèi)。

當天,寨里要舉行隆重的木鼓安放儀式。

吃過中午飯已是十二點,熱辣辣的太陽照在木鼓房上,照在拉木鼓的人們身上。木鼓剛拉到寨門口,只見四五十個佤族姑娘婦女都穿著漂亮的佤族服裝,手里抱著竹筒,向拉木鼓的人敬上一筒筒水酒,幾個佤族婦女用手抓一把小紅米和米飯喂給木鼓,不時還塞一把按進拉木鼓人的嘴里。

跳木鼓佤語稱“格老尼克洛”,即是全寨人將木鼓從寨門外拉到木鼓房旁,這天窩籠寨的人都按過去的風俗,老人們集中到組長家里吃飯,喝水酒,唱酒歌,年輕人則集中到木鼓房前,伴著象腳鼓、芷鑼聲,唱起歡歌。

現(xiàn)在,木鼓作為獵人頭的祭器之野蠻、落后的習俗已不復存在了,但它作為佤族傳統(tǒng)的民族打擊樂器,仍為佤族人民所喜歡、珍視。

為了弘揚佤族文化,保存佤族木鼓這一獨有民族民間樂器,開發(fā)佤山的旅游業(yè),近幾年,很多佤族村寨都制作了木鼓,先后建起了木鼓房。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