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在看《歡樂頌》,其中劉濤飾演的金融女高管安迪也被稱為不合群,并且這也似乎成了她的一個困擾。但當她把這個問題拋給自己的好朋友時,對方說了這么一句話:曲高和寡。安迪是一個有著超高智商的博士,又因為特殊的家庭出身對于很多事都很冷漠。這樣的一個她當然不太可能是一個合群的人,但絲毫不影響她在工作中是一個非常出色的合作伙伴和領(lǐng)導(dǎo)者。
其實合群與否只是一個相對的問題。跟自己三觀一致、趣味相投,就算異類如安迪也還是有幾個至交好友,在這樣的圈子里,安迪就是合群的,她不合的只是別的群而已。
不合群和內(nèi)向是一個向度的詞,都是被貶義化了的,以至于讓很多人在很長時間里都深受其害。昨天跟一個朋友聊天,她說自己在三十歲之前一直因為性格內(nèi)向而自卑,直到后來看了一些心理學方面的書,同時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感觸才發(fā)現(xiàn),其實內(nèi)向也有很多美妙的地方。比如內(nèi)向的人大多敏感,觀察力強,總會察覺到很多很細微的東西,這點對于很多工作都非常有裨益。同時內(nèi)向的人也更善于體察別人的內(nèi)心,也就更有同情心和同理心。
不合群也是如此。有些人天性如此,在很多場合他更愿意做一個旁觀者,而非參與者。如果非要讓他合群,就像強迫一個左撇子非要和大家一樣使用右手的情況類似。人有群居屬性,但也有獨處的需求,如果沒有影響和同事的正常工作往來,也沒有因此導(dǎo)致自己的工作不能如期保質(zhì)地完成,又何必在意合群與否呢?
所以合不合群并不是最重要的,就像May覺得這根本是一個無需解釋的問題一樣。如果你自省了自己,覺得自己并不存在跟同事在正常溝通上的障礙,只是不熱衷于參與一些自己不感興趣的話題的話,那就沒必要為之分神。相較于一定讓自己合群,做自己就顯得重要得多。小孩子最怕不合群,因為小孩子還沒有完整而獨立的價值觀,內(nèi)心也還沒強大到可以自洽,所以小孩子需要一個不會孤立他的群體。但作為一個成年人,尤其是有著獨立判斷能力的成年人,有很多比一定要做一個合群的人重要得多的事。而其中最重要的一件就是,別因為盲目追求合群而丟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