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蘇州,自然要講到蘇州人。
細想起來,“蘇州人”的概念似乎有點模糊,好像需要有一個科學的界定才能說得清楚。什么是關于“蘇州人”的內(nèi)涵、外延、定義之類,要搞得非常嚴謹才有說服力,在下不才,沒有這個能力,姑以街談巷議這一等級的水平來說說自己的淺薄看法。
吳和蘇州
以前大家都知道,位于蘇州市區(qū)中心的蘇州老城是從春秋吳王闔閭時所建的闔閭大城演變、發(fā)展而來。蘇州市委宣傳部前副部長(過去是蘇州地下黨員)陸咸先生介紹了一些背景情況:
1951年,著名歷史學家顧頡剛先生在參加蘇州市政府召開的座談會時,對當時的蘇州市長汪東年說:“蘇州城之古為全國第一,尚是春秋時物,其次為成都,則戰(zhàn)國時物。其所以歷久而不變者,即以河道環(huán)顧也?!边@一觀點在國際上也得到認可。日本著名歷史學家谷口滿定的《蘇州城的發(fā)展》一書,他在考察了中國一些古城的衰落和消失的情況后,這樣寫道:“在這一點上,蘇州則不然。蘇州自建立以來直到今日,城墻的構造和規(guī)模幾乎沒有變化。在中國歷史上,像蘇州這樣的城市尚無先例?!泵绹鴿h學家施堅雅在《中華帝國的城市發(fā)展》一文中指出:“長江下游……地區(qū)城市體系反復重組,但該區(qū)幾個大城市卻沒有一個趨于衰落。蘇州就是個顯著的例子。把1229年的石刻全圖與1945年航空攝影圖并列對照,足見城市非常穩(wěn)定。城墻、城濠、街道與運河,都極其接近一致。只是城門的數(shù)目與位置,可見看出略有不同?!保ā堵哉撎K州古城的水城特色》,為蘇州吳文化研究會2014年的“蘇州古城建城史研究”課題的論文之一)
蘇州城從吳國闔閭大城在原址上發(fā)展過來,而且至少城市格局從南宋到1945年未有大變動,在這一城址上的歷史,反映的就是蘇州和吳的關系,是血脈和文脈延續(xù)的關系。蘇州人,還有其他人、包括國際上的研究者,都是這樣認為的。兩千多年來,都沒有疑義。
但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有問題了。
一是有個蘇州文物考古工作者先倡說春秋的闔閭大城建在今天木瀆到光福一帶的山陵區(qū)域里(距離大約從今天蘇州古城的西城墻往西,直線距離10公里以外),并說今天的蘇州老城區(qū)(或叫姑蘇城)是東漢王莽時期始建。此說的要害是吳都和蘇州沒關系。后來有學者“完善”成蘇州城是戰(zhàn)國中期或秦漢時形成,但仍然割斷了吳和蘇州城的關系;
二是無錫在某段時間以吳都八百年自居,將東西長2100米、南北寬1400米、面積僅2.94平方公里的城堡遺址說成闔閭大城(其實一半遺址屬常州),搞了一些活動以擴大影響。無非是想營造出一個新觀點:吳文化源自無錫(無錫過去宣傳自己建于漢高祖五年(公元202年),其實無錫這個地名直到漢武帝滅南越后才有,《史記·東越列傳》中載:“東越將多軍,漢兵至,棄其軍降,封為無錫侯”,見《漢書·卷九十五·西南夷兩粵朝鮮傳第六十五》東越作東粵,這是無錫這個地名首次見于兩個權威史籍)。
最讓人難以理解的是有蘇州以外的學者這樣總結說:吳國創(chuàng)始人、商朝末年的太伯、仲雍奔吳與句吳的歷史、文化無關;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在撰述《吳太伯世家》時,對史實的考辨并不一定準確;蘇州市區(qū)是戰(zhàn)國中期以后逐漸形成的城市,與吳、越都城有關的傳說如泰伯廟、錦帆路、胥門、伍子胥祠,甚至虎丘的吳王闔閭墓傳說等等,都是秦漢以后人的附會,誤訛最甚者為《越絕書》和《吳越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