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11日是鄭和首下西洋600周年紀念日。媒體對此莫不做足文章,忽地于7月7日出版的《瞭望東方周刊》讀到了探訪鄭和后裔的文章,不禁心中一凜。大家都知道鄭和真正是個太監(jiān)而并非“傳說是個太監(jiān)”(文章中鄭和后裔鄭恩良語),而且10歲就入宮去勢,后代是從哪里來的呢?對這個人們最關心的問題,通篇文章只字不提。倒是筆者在別處鄭恩良的一篇“揭秘”文章里,知道《鄭和家譜》有“鄭和以兄文銘之子立嫡,名賜”的記載,才恍然大悟。這些,前一位記者應該是知道的,在這里含糊其詞,實在是有意制造玄虛。
我們中國人很喜歡“認祖歸宗”,尤其“祖先”是名人的。有學者考證,從講究門第的魏晉開始,族譜里攀附名流、偽冒名族、濫造世系之風就開始登臺亮相。這種現(xiàn)象在文學作品里有比較形象的揭示。比如湯顯祖的《牡丹亭》,男主角柳夢梅開場時便急急忙忙地表白自己“原系唐朝柳州司馬柳宗元之后”,還說自己的朋友韓子才“是韓昌黎之后”;女主角杜麗娘的爸爸杜寶,則自稱“乃唐朝杜子美之后”。柳、韓這兩個落魄文人在一起感嘆的那一段特有意思,柳說:“因何俺公公造下一篇《乞巧文》,到俺二十八代元孫,再不曾乞得一些巧來?便是你公公立意做下《送窮文》,到老兄二十幾輩了,還不曾送的個窮去?”
要說后裔最風光的,該是孔夫子的了。從宋朝起,中經元、明到清,封建朝廷在推崇孔子的同時,也澤及了他的后裔,那就是冊封孔子嫡系子孫為衍圣公。這個世襲爵號,為孔家贏得了不隨王朝改換而衰落的特殊貴族地位?!冻乇迸颊劇妨磔d,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周公(周文王第四子,武王的弟弟,曾兩次輔佐武王東伐紂王)的七十三代孫“上疏吁恩”,主動要求朝廷給個待遇。康熙認為周公“功德昭著,其子孫應給職銜”,于是周公后裔乃世襲五經博士。而子貢(孔子弟子)后裔提出同樣要求,則“部議不允”,在下面就給截住了。揣測起來,子貢固然以經商致富而著稱,畢竟是自家的私事,與“功德昭著”還不搭邊,假如他的后裔要是世襲什么,那么孔門“賢人七十二”的其他后裔呢?還有的是他人“拔刀相助”爭取待遇的。順治十二年(1655年)江南布政使司為朱熹后裔、康熙九年(1670年)御史傅世舟為二程(程顥、程頤)后裔、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僉都御史姚締虞為周敦頤后裔呈請職位,都得到了批準,而且都是世襲五經博士。這樣看起來,清朝的五經博士早已經不是兩漢時那種教授五經的學官,僅僅是個具有安撫功能的虛銜而已。
祖先了得,后裔未必了得,這是人所共知的常識。魯迅筆下的阿Q就是一個生動的實例,他的祖先再闊——姑且這樣認為,現(xiàn)在的他也只有棲身土谷祠。文革時,遇羅克那篇著名的《出身論》,剖析的就是血統(tǒng)論的荒謬本質。唐朝有位李揆,人家說他“頭頭第一”:門戶第一、文章第一、官職第一。李揆則很理智:“若道門戶,門戶則有所承余裕也;文學則道尚未聞;官職,遭遇耳?!焙笕藢Υ嗽u價曰:對所謂門第之類,“人艷之則熾炭,揆言之則寒冰”。南朝的朱異,為官不怎么樣,“貪財冒賄,欺罔視聽,以伺候人主意,不肯進賢黜惡”;但他對那些自以為出身高貴的人非常不屑:“我寒士也,遭逢以至今日。諸貴皆恃枯骨見輕,我下之,則為蔑尤甚!”《不下帶編》接過這個話頭說:“今吾儕若矜門第,則恃枯骨耳?!泵珴蓶|詞《清平樂·蔣桂戰(zhàn)爭》有“收拾金甌一片,分田分地真忙”的句子,其中的“金甌一片”即典出《南史·朱異傳》,梁武帝說:“我國家猶若金甌,無一傷缺?!?/p>
三國時代,陳琳還在袁紹身邊的時候,奉命大罵曹操,其中一句是罵他為“贅閹遺丑”。這句話,揪住的就是曹操的祖父乃宦官曹騰的辮子。實際上,曹操的父親曹嵩是過繼給曹騰做兒子,改姓為曹,原姓什么早成了歷史之謎。所以我想,曹操在后來抓到陳琳的時候,并不計較那篇檄文,他自己的度量頗大是一方面,陳琳罵得根本不對是另一方面。曹操只是名分上的宦官孫子,就像鄭和的后裔一樣,而非真正意義上的。
2005年8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