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55年,批“胡風反革命集團”掀起高潮。他與胡風接觸不多,如果要說對胡風不好的印象,就是魯迅說此人“易招冤家,有點神經(jīng)質(zhì),文學理論上有些拘泥,寫東西不夠順暢”等。終于,“他看了公布的三批材料,大吃一驚。在出國途中,趕寫了一篇《人人要搜索每一個陰暗的角落》文章,發(fā)表于《人民日報》,表示自己與黨政治上保持一致?!?/p>
“反右”聲勢浩大,文藝界人人自危。他應(yīng)邀列席中國作家協(xié)會黨組擴大會議批判丁玲、陳企霞、馮雪峰等。到了8月,夏衍作爆炸性發(fā)言,揭發(fā)馮雪峰1930年代的“反黨活動”,馮雪峰當場大哭。鄭振鐸受到很大震動。他覺得文藝界的斗爭真是復雜,而很多事情自己并不了解。他想,自己只有一種原則,就是站在黨的一邊。
在一場場斗爭中,他主要是“跟”。后來有人批判他的《中國俗文學史》,并要“拔掉鄭振鐸先生這面白色大旗”,他終于被裹脅著逐漸進入漩渦的中心。
何其芳在回憶鄭振鐸的文章中說,在整風運動開始以后,特別是整改階段,鄭曾說他讀了《文學遺產(chǎn)》上發(fā)表的、批評他學術(shù)著作的文章,開頭是很不高興的。后來思索這些問題。他這個人是從來不失眠的,也居然在晚上睡不著覺。他認識到人有時需要大喊一聲,渾身出汗,然后病才能好。所以他希望大家多批評,重一點也可以——這些話是說得很坦率、很誠懇的。
何說:“他翻譯的泰戈爾的《新月集》和《飛鳥集》,也是我當時喜歡的讀物。雖然他已快滿六十歲了,卻那樣帶有年青人的氣息,那樣熱情,那樣精力充沛。他總是高聲談笑。他總是對人很坦率,使人感到對他完全不必有什么戒備。他總是不吝惜用熱烈的話來稱贊他覺得好的人,稱贊他讀過的好文章,稱贊他新近得到的好書。好象他總是希望把他的快樂和人分享?!?/p>
鄭是一個心地純正的學問家。內(nèi)心沉郁內(nèi)斂,也豪放而有正義感,是義士和俠士。他當年與吳晗、鄧拓、茅盾等人相從甚密??梢韵胂?,如果他活到1966年,以他的個性和為人,也不過為中國的文革史再添了一樁慘案罷。1958年,他出訪時飛機失事而遇難,命運為他安排了適時退常
鄭振鐸(1898~1958):文學史家、翻譯家。我國建國后第一任文物局長,后任文化部副部長。1958年率領(lǐng)中國文化代表團出訪,因飛機失事遇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