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歲的張充和的故事,按照流行的說法,確是“民國最后的閨秀”的故事。
張家四姐妹是清末淮軍名將張樹聲之后。其中,張元和嫁給昆曲家顧傳玠,張允和嫁給語言學家周有光,張兆和嫁給小說家沈從文。張充和是最小的妹妹。1947年她35歲時,結(jié)褵美籍漢學家傅漢思,次年移居美國,在耶魯大學教授書法,傳薪昆曲。按她自己的詩云,即是“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微茫度此生”了。
在海外華人中,余英時與張充和同為錢穆先生的學生。多年前錢穆先生90歲生日,兩人曾合作祝壽詩——余英時寫律詩,張充和將詩寫成書法。一次,余英時來訪,張充和把丈夫買來的裱盒改裝成仿古的墨盒。她一邊打開墨盒一邊說:看,我多么玩物喪志。余英時說:你即使不玩物,也沒有什么志埃應該說,他們“相知最深”。
她還是七八歲的孩子時,她的姐姐們就知道她獨來獨往,與眾不同。她們有大都市年輕人的優(yōu)勢:上戲院,摩登,說著流行的話語。但她每日在祖母的老宅中,沉浸于詩書琴畫,沉思默想,寧靜內(nèi)斂,幾乎與世隔絕。1927年,合肥的上空出現(xiàn)飛機時,她竟以為那是巨大的風箏。1934年,她以算學零分、國文滿分的成績,入讀北京大學中文系。她似乎從小就是一個不問世事的書生。
24歲時,她為自己編一本《曲人鴻爪》,收集各方昆曲名家、學士才人的即興書畫。
《曲人鴻爪》中這樣記述:張充和的繼母韋均一工書畫,擅昆曲,年長充和十五歲,兩人常在一起唱曲、繪畫。一次,繼母興起,在《曲人鴻爪》頁里,畫了一幅“充和吹笛”侍女圖。那是一幅速寫。畫美人嘴唇時,客人正到,倉促間筆頭失控,櫻唇就成了一個紅點。
1947年,張充和家舉辦曲會,盛友如云。如,前輩蔡晉鏞和其長女蔡佩秋女士來訪。蔡佩秋女士既精音律,也工書法,其夫婿范乘達(范仲淹第二十七世孫),其子范敬宜。1956年秋天,胡適先生在伯克萊的加州大學客座,也曾在《曲人鴻爪》冊頁里寫下元代曲家貫酸齋所著《清江引》:若還與他相見時,道個真?zhèn)魇荆翰皇遣恍迺?,不是無才思,繞清江,買不得,天樣紙。張大千早年也在《曲人鴻爪》中贈她畫作兩幅,以形狀張充和《思凡》身段。
可以想象,上個世紀中葉,張充和的生活風花雪月,海棠結(jié)社,多么繁華。
她的近一個世紀的生活里,沒有大的波瀾和驚險,也沒有被改造和異化。她的天性——藝術(shù)感,本身就是人性中最本真的部分——保存完好,而常人的藝術(shù)知覺早已在粗糙生活或者自我修整中磨滅,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
但她有時候卻是棉里藏針。書中有這樣一段故事:1935年,張充和在上海蘭心戲院第一次演出《牡丹亭》的《游園》、《驚夢》、《尋夢》。由張充和扮演杜麗娘,大姐元和扮演柳夢梅,由另一個蘇州女子李云梅扮演春香。王季烈是著名的訂譜專家,出身蘇州仕宦人家,曾在末代皇帝溥儀身邊任職。在昆曲方面,他最大的貢獻就是編定了《集成曲譜》?!都汕V》一直是張充和多年來唱曲時使用的范本,即使在逃難時也不忘帶在身邊。李小姐不識字卻,聰明漂亮。但她在當?shù)孛暡患?,是畫家吳子深的妾,因此有人看不起她。王季烈十分反對張充和與李小姐同臺演出,專門轉(zhuǎn)告她:千萬不可讓李女士參加那次演出。張充和當即回話:“那么就請王先生不要來看戲,但李云梅一定要上演?!逼淙诵郧楸匀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