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這樣變下去,從無到有,從一有到七有,從七有可以變到萬有,從萬有還將變到無限有,推歷數(shù)的天文學(xué)家都要喊頭疼了,何況凡夫俗子如你如我者呀。你看,剛講給你聽呢,無就變成三了。再變下去,便是七,是萬,是無限。何況萬物已經(jīng)是萬有了,再去一一議論是非長短,真不曉得會變到哪里去。莫要再議論吧,還是一視是非,齊觀長短,順道而行為妙。
九、 大道無光,大言不辯
道,總結(jié)萬物規(guī)律,從來沒有分野。
言,發(fā)表一己見解,從來沒有定論。
由于發(fā)言者多有議論癖,自然歸納出一套發(fā)言術(shù)。請允許我端出來吧。
第一,有左東的亦即陽剛潑辣的,有右西的亦即陰柔婉約的。這是就發(fā)言的風格而言。
第二,有說理務(wù)虛的,有說事務(wù)實的。這是就發(fā)言的內(nèi)容而言。
第三,有縱向分析的,有橫向比較的。這是就發(fā)言的章法而言。
第四,有并肩競賽的,有對面爭吵的。這是就發(fā)言的方式而言。
以上四品八種,湊成一套簡明的發(fā)言術(shù)。
左東右西,前南后北,上天下地,叫作六合。像一個六面的立方盒,盒內(nèi)蕃息萬物與人,都歸圣人照看。六合以外,另有存在,圣人持保留的態(tài)度,不予理論。六合以內(nèi),眾生存在,圣人持誘導(dǎo)的態(tài)度,不予批評。歷代君王治理天下,成敗得失寫入史書,圣人持批評的態(tài)度,不予比較。
縱向分析,由表入里,眼光深刻。不過有些問題,例如六合以外,實際情況不明,圣人不好分析。橫向比較,由此及彼,視野廣博。不過有些問題,例如歷代得失,具體情況不同,圣人不好比較。為什么說圣人不好分析比較?須知圣人異于一般智士。圣人明理悟道,心胸寬敞,容得下是非啦長短啦一類問題,并不急于搞個水落石出。何況有些問題,如前面所說的,確實不好分析比較。一般智士發(fā)起言來滔滔不絕,濫用章法,意在表演給對方看罷了。所以我還要說,分析和比較這兩種章法,有些場合沒法使用。
大道不閃光輝。
(小道不是亮堂堂的嗎?)
大言不依章法。
(小言不是玩熟了雄辯術(shù)嗎?)
大仁顯得不慈不善。
(小仁不是大辦慈善事業(yè)嗎?)
大廉大潔不謙不讓。
(小廉小潔不是又清又高嗎?)
大勇不強不狠。
(小勇不是動輒拼命嗎?)
道若炫耀惹眼,就不成為道了。言若頭頭是道,就會脫離實際,成為不解決問題的空話了。仁若濫施慈惠,就很難體現(xiàn)出愛心來,也就失去仁的本意了。廉潔若做得過火了,就會成了欺世盜名的假正經(jīng)了。勇若逞強斗狠,就會把事情弄糟,很難成功了。以上五種人都犯了取樣的錯誤,就像呆木匠做圓桌,不取圓桌的圖樣,倒取方桌的圖樣,結(jié)果做成不圓不方的一張畸形桌。
人的天賦不同,智力有強有弱,認識圈也就有大有小了。一個人,不論強智弱智,只要努力,走到自己認識圈的邊沿,他便是了不起的人了。走到邊沿而止,知道自己智力已用盡了,不去越圈妄動,他便是很聰明的人了。誰能更上一層樓呢,他立言而不見章法,他悟道而不事宣講?有這樣的至人嗎?如果有,他應(yīng)該被稱為天府,亦即大自然的秘密倉庫。是他,這座秘密倉庫,浩若淵海,任你輸入總不滿,任你輸出總不空?而又不知道為什么是這樣的。他的這種修養(yǎng)狀態(tài)叫做葆光,就是光輝隱藏在黑暗里。大道本來不閃光輝啊。
十、堯帝自尋煩惱
古時堯帝在位,治理天下,舜做總理大臣。堯問舜:“我坐早朝,面向正南,感覺不錯。可是一想起要討伐宗國、膾國、胥敖國,心頭就不舒服。原因在哪里喲?”
舜說:“那三個小蕃國的君主嘛,好比野兔啦什么的,躲在蓬草艾蒿之間,夠可憐的。你心頭不舒服,為什么呢?我想起從前,天上亂了套,十個太陽一齊出來,萬物曬得好苦,莊稼烤焦了,草木烤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