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又說:“況且,像你這樣的人,德行穩(wěn)重,信用可靠,名聲好,又不喜愛競爭,未必能同對方氣味相投,兩心相印。如果硬要當著暴君的面抬出仁義啦法制啦那一套向他推銷,等于用他的丑惡襯托自己的美善,他會罵你害人精。害人精,反遭他人害。你去了,恐怕也會遭人害啊。況且,像衛(wèi)君那樣的人,如果他愛賢士,恨小人,那他手下賢士已多,用你這個賢士與用那些賢士有什么區(qū)別呢?又何必非用你不可呢?如果他確實聽不進任何批評,那你最好閉嘴,否則他會存心找岔子同你斗嘴勁。到那時候,你被斗得頭暈目眩,還必須做出和顏悅色的樣子,收斂詞鋒,轉為守勢,低頭做恭順狀,違心地遷就他。這是輸送燃油救火,鑿開水庫抗洪,所謂助紂為虐是也。第一回遷就他,你就會第二回第三回沒完沒了地遷就他,違心地大頌其欠穩(wěn)重的諛詞。衛(wèi)國一旦出事,他一定會拋你到前面去做犧牲品,承擔他的罪責,你就完了?!?/p>
孔子又說:“古時最著名的兩個暴君,一個是夏朝亡國之君夏桀王,殺了大臣關龍逢;一個是商朝亡國之君殷紂王,殺了叔父比干。這兩位賢臣之所以被害,是因為他們都努力修身,盡心治國,以臣僚的身份去安撫君王的百姓,越位了,惹得君王不高興。兩位賢臣有高尚的品格,映照出桀紂的丑惡,所以非被干掉不可。賢臣愛名不用說,連暴君桀紂也貪美名啊。遠古時最著名的兩位明君,一位是堯帝,討伐叢國、枝國、胥敖國,一位是夏禹王,討伐有扈國。四小國慘敗,國君被處斬,國民全家死絕,國都夷為廢墟。就這樣討伐者還不肯封刀停戰(zhàn),還要盡量擴大戰(zhàn)果,撈得更多更多。貪美名,求實利,結果竟是這樣啊。這些故事你恐怕也知道吧?名利的誘惑力如此之強,圣人如堯如禹都難以抗拒呢,何況你呀。當然,你要去糾正衛(wèi)國的暴君,一定有自己的想法。說給我聽聽吧?!?/p>
顏回說:“為人正直而又謙虛,做事勤勉而又忠實,這樣侍候衛(wèi)君,行嗎?”
孔子不以為然地唔了一聲,說:“這怎么行!那家伙一肚子陽剛之氣,氣焰高漲,忽喜忽怒,臉色說變就變,常人誰敢違抗。試用好言好語去感動他,他就加以鉗制,叫你閉嘴,不敢進諫善言,這樣他才活得快意稱心。所謂日行一善,哪怕是一小善吧,他都做不到,何況大善呀。你要引他向善,他卻頑固不化,表面同意而內心不采納。你要去糾正他,如何辦得到喲!”
顏回說:“正直謙虛,勤勉忠實,如果這樣不行,我就改變策略:一是內心耿直,固守原則;二是表面屈從,順應現(xiàn)實;三是援引歷史教訓,借古諫今。內心耿直的人,認同于自然。認同于自然的人,相信君臣都是自然之子,天生平等。既然天生平等,誰有話要說,那就說吧,何必要求他人說我說得對呢?又何必介意他人說我說得不對呢?一個人葆有這樣的心態(tài),大家叫他天真老兒童,他便做到認同于自然了。表面屈從的人,認同于社會。認同于社會的人,使自己的行為順應現(xiàn)實。雙手高擎笏板,兩腿長跪,折腰叩頭,恭行臣僚之禮,大家都這樣做了,我敢不這樣做嗎?一個人,只做大家都在做的,誰也挑不出他的紕漏來,他便做到認同于社會了。援引歷史教訓的人,認同于古代。認同于古代的人,向君王進諫言,雖然滿口教條,但是有的放矢,說到痛處。而且說的一切全是古人早說過的,不是我發(fā)明的,你能奈我何哉。一個人,忠心耿耿,借古諫今,直言而又不惹麻煩,他便做到認同于古代了。以上三條便是我的策略。我若這樣侍候衛(wèi)君,該行了吧?”
孔子不以為然地又唔了一聲,說:“這也不行呀!對待衛(wèi)君的這一套策略太煩瑣了,太模式化,很不靈活。你的設計雖然笨,但是實踐下去不會給自己惹麻煩,倒是真的。不過,不惹麻煩,也就到此罷了,哪能收到糾正的實效呢,還遠得很!我看你還是想當然喲?!?/p>
顏回說:“我想不出更好的方法了。敢請老師指點吧,還有什么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