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和綠林軍將領們都十分意外,他們根本沒有想到劉秀敢這么快就親自來到宛城,更沒想到他回來對自己的功勞只字不提,對劉縯的死毫無怨言,只是伏地叩頭謝罪。一時間,君臣面面相覷,不知如何是好。劉玄只得說:“雖然劉縯犯了忤逆大罪,但念在同族情分上,特準你替他收尸吧!”劉秀謝恩下朝,前往大司徒府。
得知劉秀回來的消息,宛城的人都瞪大眼睛看著劉秀有何舉動。有的希望他立即站出來為劉縯報仇,取代劉玄那個庸才,把王匡、朱鮪、李軼那些幕后策劃者都揪出來殺掉,這些人多是舂陵子弟;有的則想要他跟朝廷鬧翻,最好出現(xiàn)謀反不軌的事,然后好被劉玄等人順手把他也除掉,這些多是原綠林軍中的新市、平林兵將士;當然,也有人純屬看戲。以劉縯的威望,對他忠心耿耿的屬下不少。大司徒的部屬們見到劉秀來了,都忙著上前安慰,甚至等著劉秀指揮下一步的行動如何進行??蓜⑿銢]有絲毫難過的樣子,卻在那一味地磕頭請罪,自己所有的戰(zhàn)功都只字不提。
回到大司徒府后,劉秀沒有給劉縯辦喪事,只是讓舅舅樊宏將劉縯的靈柩帶回故鄉(xiāng)舂陵安葬。他自己甚至都沒有穿喪服,一切生活照常,完全看不出他死了哥哥傷心難過的樣子。劉秀甚至刻意躲著劉縯的一眾嫡系部屬,除了公開場合寒暄一下,私下里完全不與他們來往。
劉玄以及綠林軍見到這樣的情景,心里都放松了警惕,劉秀到底不如劉縯,看來不必擔心他會有什么不軌的行為了。其實劉玄對劉秀也在觀望中,他不放心劉秀,卻沒有想好是否把他也一起殺掉。劉秀在舂陵劉氏中的威望非常高,劉玄的根就在舂陵,這是他不便對劉秀下手的重要原因。何況一直以來對他的皇位產生重大威脅的是劉縯,而不是劉秀,從哪方面來看,劉秀也不像是個有霸氣的人物。眼下劉秀的表現(xiàn)又如此的低調恭順,所以劉玄沒有急于對付劉秀。
而劉秀之所以如此忍氣吞聲,首先劉玄當上皇帝,也是劉縯、劉秀以及眾多綠林將領、南陽將領同意的,如果此時劉秀起兵報仇,無論如何也脫不掉忤逆造反的罪名。劉秀的親人都在宛城,處在劉玄的控制之下,如果劉秀造反,很難想象自己親人們的處境。更何況真正拿主意的人并不是劉玄,而是綠林系的人馬,更始漢軍中綠林軍也占了大多數(shù)。劉秀此時掌握的軍事實力太弱小,遠遠不是綠林軍的對手。
鑒于劉秀來到宛城后的表現(xiàn)一直很讓劉玄滿意,何況昆陽之戰(zhàn)的大功還沒有賞,于是,劉玄宣布拜劉秀為破虜大將軍,封武信侯。劉玄借此向外界顯示自己是“有功必賞、有罪必誅”的,殺劉縯是因為劉縯要謀反,賞劉秀是因為劉秀救昆陽有功,同時不追究劉縯家屬的責任,還提拔他的弟弟,以此來掩飾誅殺首功之臣的行徑,挽回自己的聲譽。劉秀的忍耐使家族保住了生存的機會。不久,他被更始帝封為武信侯,但是軍權卻被剝奪了。劉秀雖然沒有因為哥哥的事受到牽連,但是,他知道更始帝對自己并不十分放心,所以他在更始帝身邊時,更加小心謹慎,待人接物格外恭敬。
可綠林系中有些人馬對劉秀還是很不放心,畢竟他們參與了殺劉秀的大哥一事,劉秀現(xiàn)在看似老實本分,并不排除韜光養(yǎng)晦的可能,何況昆陽一戰(zhàn),劉秀表現(xiàn)出來的能力實在讓人忌憚,一旦劉秀有了機會,羽翼豐滿了,想報仇不是什么難事。他們的榮華富貴不說,恐怕連小命都沒有了。
所以朱鮪、李軼等人經常在劉玄面前提醒,不要被劉秀制造的假象所迷惑,他太危險,不能重用,否則難免以后做第二個劉縯。這次劉玄卻沒有完全聽從他們的建議。
劉秀則是在宛城各方勢力面前,成功地扮演了一個真心悔過的罪人,一個與哥哥劃清界限的弟弟,一個胸無大志、與世無爭的庸人。
自昆陽之戰(zhàn)后,新朝已經岌岌可危,隨便哪個人帶兵都可以打垮王莽。所以劉秀也沒有必要出去打仗,劉玄也肯定不會給他兵權,于是派給了劉秀一個任務——整頓洛陽,準備遷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