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地勢平緩之所,集體主義掌控靈肉之地,小生命貼著地表喘息的小舞臺,可食的植物變幻人間美景的角落,歐家營抑或土城鄉(xiāng),作為它的養(yǎng)子,我也感到有些費解:它憑什么孕育出了以樂致哀的瘋狂鼓舞?
給爺爺送葬的那天,總共有十六個跳鼓人,四人一隊,共四隊。一隊是“座堂鼓”,即我爹那輩人三兄弟花錢雇來的;一隊是“后家鼓”,是我奶奶后家的人帶來的;一隊是“親家鼓”,是我遠(yuǎn)嫁他鄉(xiāng)的姑媽帶來的;最后一隊是“家祭鼓”,則是由家族的人湊錢雇來的。它們體現(xiàn)了鼓舞的四種拜祭方式和家族史中四支血緣的流向。盡管每支鼓隊跳出的舞蹈內(nèi)容上沒什么差異,也一律的是男人之舞,男人悲烈極致的身體煉金術(shù),但因來歷各異而有著不同的性質(zhì)。本家無鼓,悲何以幻變?yōu)闃??且在全村人心中就會有諸多的家族品德被抽掉;后家無鼓,鐵打的一世婚姻,其質(zhì)量就會遭到懷疑;親家無鼓,繁衍史中的小小一環(huán)極有可能出了問題;家族無鼓,則意味著一個家族丟掉了向心力,不能同悲,哪來同喜?不痛悼死,哪會有沸騰的生?反之,四支鼓隊匯聚,昭示的則是一個家族的親密與興旺,大家都有信心在劇悲之中以樂致哀,以哀為契機,進一步打造出一個人人傾慕的黃金家族。
四支鼓隊照例以鼓為步,行進在送葬隊伍的最前面。如果變一個視角,我們不是從送葬隊伍中翹起頭去看他們,而是站在利濟河兩邊的田野上去看,四支鼓隊是在以最癲狂的肉體方式,引領(lǐng)著一支心胸激蕩而肉身又定格在零度以下的白色隊伍。攝影術(shù)從來都是一門刪繁就簡的藝術(shù),假如這時我們以它切起兩個畫面,一個只有四支鼓隊,一個只收留送葬的人,我想,以我貧乏、空泛的想象,是絕對難以將它們聯(lián)系在一起的。十六個男人的舞蹈,十六只筒鼓(不是銅鼓),十六個人,在四分之二拍“咚鏘/咚鏘/咚咚/咚鏘”反反復(fù)復(fù)的節(jié)奏中,在利濟河的河埂上,在滂沱的大雨里,直跳得泥濘往天上飛,把兩邊的樹葉打得噼啪作響,以至于走在送葬隊伍最前面的大爹,徹徹底底地變成了一個泥人:他白色的孝衣、孝帕,再也看不見一絲白色;手中的寶瓶罐也濺了厚厚一層泥漿。同樣,十六個人,十六只筒鼓,一次次地被泥漿糊住,又一次次地在狂野的動作中把泥漿甩掉。節(jié)奏單一,舞步重復(fù),情緒卻非常飽滿,鼓人一體,十六個人分四隊,相互之間,或舞老牛擦癢,或舞雙龍抱柱,或舞喜鵲登枝,或舞仙鵝抱蛋,或舞狗舔騷,或舞鯉魚跳龍門,或舞大猴背小猴,或舞苦竹盤根,或舞蛇蛻皮,或舞童子拜觀音,或舞貓拿耗子,或舞小牛拜四方,或舞公雞啄架,或舞蛤蟆曬肚,或舞雪花蓋頂,或舞螞蚱亮翅,或舞黃鶯剟食,或舞猴子撈月亮,或舞耗子摳油缸,或舞獅子滾繡球,或舞祈人上轎,或舞老鷹叼雞,或舞花魚搶水……咚鏘/咚鏘/咚咚/咚鏘,咚鏘/咚鏘/咚咚/咚鏘,咚鏘/咚鏘/咚咚/咚鏘,咚鏘/咚鏘/咚咚/咚鏘……
每一個舞者的身體中,仿佛都關(guān)著成百上千的野獸,它們一再地發(fā)力,暴跳如雷,一刻都忍不住了,前仆后繼地決心沖破這皮肉柵欄;它們把舞者的每一根毛發(fā)、毛孔,每一塊肌肉,每一寸皮膚,每根手指、腳趾,眼睛、鼻子、嘴(包括舌頭、牙齒、牙齦)、屁眼、生殖器、耳朵、腳底、手紋……全都當(dāng)成了突破口,狠命地沖擊。這涌起于內(nèi)部的力量,均勻地、強勢地鼓蕩著舞者,欲炸、欲裂、欲飛,唯有舞,唯有跳,唯有不停地釋放,源源不斷地把野獸放出來——搶食遍地的悲和飄滿空中的哀。身體的高潮是恒定的,就像永不熄火的煉鋼爐,只有當(dāng)我爺爺?shù)墓啄韭淙氲刂?,一切才戛然而止,一切又回歸原有的現(xiàn)場和秩序。
舞者身后的隊伍,依然緩緩流動,人們說它像一條白色的河,白色的,夾雜著黑色的哭。雨水沒有停下的意思,使每一刻時光都布滿了暮色。隊伍行到通天的半路,孝子孝孫們一條線似的跪下,讓靈柩在頭上來回移動三次,所有的祈望,只愿亡人有皈依,靈位高矗,不要漂泊。之后,送葬的隊伍就地解散,大路上只剩鼓隊和加快了步伐的抬棺人,顛顛簸簸中漸走漸遠(yuǎn),直到雨幕徐徐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