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沒有喪事,土城鄉(xiāng)的筒鼓是啞巴。
但似乎又沒人視它們?yōu)榻芍?,那些打破了的筒鼓,人們稍事修補,或做凳子用,或做米桶,也有人將鼓面的牛皮清理干凈,將木箍子往屋后的地下一插,修起個不起眼的小水井。有鼓破了,就得做新鼓,一支鼓隊四只鼓,缺一不可。做新的筒鼓,梧桐樹的材質(zhì)最好,重量輕,音色響。取一截,先解成板,再刨削成長約四十公分,寬約五公分,厚約一公分的木片,用木楔或竹楔串箍為直徑二十八公分左右的圓筒,筒里放幾粒鐵粒子,兩頭用最好的牛皮繃上。制作工藝更考究一些的,當(dāng)木筒箍起,還要像法國波爾多的木匠制作葡萄酒桶一樣,在筒中點一堆火,收盡木材中的濕氣,然后又將其用酒水泡浸,讓木縫死死地結(jié)合,然后再曬之以陽光。陽光曬過,再用木膠精心填縫,最后上幾道木漆,使之可作鏡子。當(dāng)然,為了防止舞者忘我的大力擊打而導(dǎo)致鼓身炸開,通常人們還會在鼓身上箍幾道細鋼筋或8號鐵絲。但事實上,再堅固的筒鼓也會一一被打炸,正如再優(yōu)秀的舞者也避不開另外的舞者為他跳鼓的那一天。
鼓是好鼓,卻不常跳。為此,當(dāng)我四歲時迷上它,我就成了歐家營之后的歲月中每一個亡失者年齡最小的守靈人。孝歌沉沉,悲聲蒼茫,白色的紙幡令人意志變薄,紛飛的紙錢冷冰冰地明滅不休,特別是那暗夜里擺放棺木的靈堂,棺木下那盞藍焰的過橋燈,它照亮的并非陽關(guān)道而是黃泉路……這樣的場景往往令人避之不及,可我始終拒絕不了那上祭時分的鼓舞、招靈時分的鼓舞、發(fā)喪時分的鼓舞:咚鏘/咚鏘/咚咚/咚鏘……鼓舞一起,土城鄉(xiāng)所有的蘋果樹上馬上就落滿了塵土,土城鄉(xiāng)所有的悲馬上就得到了化解。沒悲,真的沒悲,當(dāng)跳鼓人的肉腱子鼓起一團團火,當(dāng)他們弓腰抱鼓,雙腳右橫移一步,左橫移一步,向前跨一步,當(dāng)牛形、虎形、鳥形、龜形、蛇形……輪番呈現(xiàn),哪兒還有悲?樂,沒命地樂,以死的方式樂,以葬禮的儀式樂,樂得心如槁木,樂得痛感全失:咚鏘/咚鏘/咚咚/咚鏘……
有一回,一戶曹姓人家發(fā)喪,時間選在拂曉,土城鄉(xiāng)一片漆黑,歐家營也只有曹家的門前亮著一盞汽燈。為了看鼓舞,我在曹家的草垛里候了一夜,可是,當(dāng)鼓舞跳起來,我卻什么也看不見,尾隨著一個個送葬的黑影,只聽見黑暗處傳來一陣陣鼓聲和舞者跺地的響聲。覺得無聊,靠在利濟河邊的一棵核桃樹上就睡著了,醒來時,陽光照亮了大地,利濟河的河堤上一個人影也沒有。
雷平陽:詩人。著有《普洱茶記》《云南黃昏的秩序》等。
本文刊于《天涯》2006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