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這就是當代藝術(6)

空,歡喜:扯一扯當代藝術 作者:胡赳赳


“技藝”是不容忽略的,“道在技中”。折磨與磨練都是成為藝術家的必然之路。任何妄圖取巧的方式,都像猛然爆發(fā)的火焰一樣,很快又黯淡下去。我們必然有支持自己內(nèi)心的手段,可以一而再、再而三、用之不竭地去粹取生命中最重要的精神形式?!翱缃纭币彩钱敶囆g經(jīng)常采用的一種“修辭”??缃缂创蛲ǜ鲗I(yè)領域,形成一種“自由聯(lián)合”或“萬物皆備于我”的藝術生產(chǎn)方式。在跨界藝術中,藝術家充當著導演、總控制人或協(xié)助人的角色,他必須冒險、實驗,動員諸多工匠和專業(yè)人士,以配合他藝術實踐的完成。有時,他是設計者、藍圖繪制者,而更多時候,他是一個妥協(xié)者,向方方面面的集約生產(chǎn)妥協(xié),在不斷的堅持與妥協(xié)中,作品一步步表現(xiàn)出它的本體樣態(tài)——至此,“闡釋”又開始了,當代藝術最吃驚的成就是,離開闡釋就無法獨立存活,這也因之養(yǎng)活了一條“生產(chǎn)-消費”的產(chǎn)業(yè)鏈。在這樣一個鏈性結(jié)構(gòu)中,每一個份子都是共謀中的一員,即便反對者的存在,似乎也是天然的合謀者,他厘清了道路的邊界。

因為“闡釋”,藝術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離“哲學”如此之近。本來藝術、詩歌和哲學就是近親關系。但今天的藝術,落入某種哲學的陰謀之中,藝術家希圖他者從自己的作品中辨認出“哲學”的意味出來。藝術家希圖作品是所指,而哲學是能指。但當代藝術作品更像快速的攪拌機,總是來不及消化哲學體系與大部頭著作,便只能在一種“半吊子哲學”的狀態(tài)下游離和搭訕。

當代藝術的興起與全球性“中產(chǎn)階層”的形成不無關系。當布爾喬亞都演變成新貴的時候,他們更多的渴望滿足自我權力地位的確立及形成新的意識形態(tài)。而新的審美觀正是自我意識形態(tài)刷新的一部分。冷戰(zhàn)之后,龐大的資本主義集團與東方陣營的獨裁在玩一種利益交換的對沖游戲,全球化的本質(zhì)是各取所需。意識形態(tài)集團向利益集團折衷而互滲。在橫向扁平化的物質(zhì)世界中,每一個城市都變得同質(zhì)化。人類制造了歷史上最高數(shù)目的城市化部落。與此同時城市化的膨脹也容易變得失控了,人們的生活在失重的狀態(tài)下,精神也陷入了有史以來最大的危機。這種精神化抵制的局面似乎等待藝術家們的拯救,但荒誕的是:病人找到了病人。藝術家群體本來就是精神性疾病的受控者。但似乎我們的批評家有意識在回避這個局面——沒錯,當代藝術需要心理學家和精神病專家的介入——但我們只能在一些哲學家那里找到思想資源,弗洛伊德、福柯或榮格。然而大師顯然是不屑于當代藝術的彈丸之術的,畢竟,當代藝術的版圖并不遼闊,它仍然是少數(shù)圈層的玩物,但更大的可能是這些大師們生不逢時,他們無法插上一腳。

而意圖將當代藝術“學術化”的種種考量,幾乎都是“失效”的。除了忠誠的紀錄以留待后人之外,學術對此實在無能為力。它唯一的好處是制造一種“虛假繁榮”。也就是說,“當代藝術”與“學術”在一起炮制“幻覺”。沒錯,當代藝術因其視覺的特殊性,它易于“制幻”。它是一門制造幻覺的藝術,有時,它讓你覺得生活是美好的;有時,它讓你認為生活需要批判。

“現(xiàn)代主義”和“后現(xiàn)代主義”不再充當先鋒而前衛(wèi)的代名詞,一切回到“當代”,每天產(chǎn)生一個主義的當代,每個主義都可以存活十五分鐘。“后現(xiàn)代之后再無理論”的理論,本身也是一種理論。

當哲學已經(jīng)每況愈下的從關注心靈一路滑下語言分析哲學時,你又期待理論有怎樣的建樹呢?無論是維特根斯坦還是德里達,他們在陳述什么呢?維氏言:“對當下的興趣不過是一種哲學的、或者也有可能是藝術的職業(yè)癖性,一種需要哲學批判去療救的形而上學病癥。”(謝謝,你發(fā)明了新的說法。)德氏則擅長解構(gòu),他指稱“在場”原是被過去和未來所腐蝕的,存在的核心總有不在場,歷史不能被理解為“在場的接續(xù)”。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