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守衛(wèi)南京,中國統(tǒng)帥部的第三期作戰(zhàn)計劃規(guī)定:京滬線方面,以最小限之兵力,利用既設(shè)工事,節(jié)節(jié)抵抗,同時抽調(diào)兵力,以一部轉(zhuǎn)入滬杭線,抵御向太湖南岸進軍的日軍,一部增強南京防御能力。計劃稱,在后續(xù)援軍到達時,將以皖南的廣德為中心,與敵決戰(zhàn),在錢塘江附近殲滅日軍。當時,中國軍隊已退至第一道國防線——吳福線,但是,這道被譽為“中國興登堡防線”的國防工程卻“無圖可按,無鑰開門,無人指示”。19日,日軍進占蘇州。俗話云:“兵敗如山倒”,吳福線不守,中國軍隊主力繼續(xù)向錫澄線及太湖西南的安吉(浙江)、寧國(安徽)等地潰退,蔣介石原來以為“有良好地形,堅固陣地,可資扼守”的錫澄線同樣沒有發(fā)揮作用。11月20日,蔣介石調(diào)集第二十三集團軍川軍劉湘部五個師、兩個獨立旅,由四川趕到皖南廣德、浙西北的泗安、長興一線。不過,川軍作戰(zhàn)能力很低,紀律很壞,“聞敵即走”,并未發(fā)揮多大作用。11月23日,蔣介石到常州,召集前方將領(lǐng)訓話,局勢也并無改變。11月25日,無錫失守。26日,位于太湖南岸的吳興失陷。蔣介石得悉錫澄線守軍撤退秩序不良,日記云:“不分步驟,全線盡撤,亦未得呈報,痛心盍極!”29日,日軍侵占宜興。30日,日軍攻陷廣德,從東南、西南兩個方面對南京形成包圍之勢。12月1日,江防要塞江陰失守。同日,日方下達“華中方面軍司令官應與海軍聯(lián)合進攻中國首都南京”的皇命,日軍分三路進攻南京。
蔣介石反對與日本議和,但不反對國際調(diào)停。早在日軍金山衛(wèi)登陸之際,德國大使陶德曼即受日方委托,向蔣轉(zhuǎn)達日方媾和條件,“防共協(xié)定為主”,蔣介石“嚴詞拒絕之”。11月24日,蔣介石曾經(jīng)寄以希望的《九國公約》會議閉會,沒有取得任何積極性成果。12月2日,蔣介石為行“緩兵計”,再次會見陶德曼,表示愿以日方所提條件為談判基礎(chǔ),但要求先停戰(zhàn)后談判。6日,蔣介石得悉句容危急,決定離開南京,他在日記“雪恥”條下寫道:“十年生聚,十年教訓。三年組織,三年準備。”7日,蔣介石飛離南京。日記云:“人民受戰(zhàn)禍之痛苦,使之流離失所,生死莫卜,而軍隊又不肯稍加體恤愛護,慘目傷心,無逾于此?!庇謱懙溃骸皩琳?,惟有抗戰(zhàn)到底,此外并無其他辦法?!钡綇]山后,蔣介石即研究、制訂全國總動員計劃,準備在“全國被敵占領(lǐng)”的最壞情況下仍然堅持奮斗。他勉勵自己:“寧為戰(zhàn)敗而亡,毋為降敵而存?!?/p>
南京的防御工事分“外圍陣地”與以城墻為主要依托的“復廓陣地”兩種。12月5日,日軍進攻“外圍陣地”。8日,湯山失守,唐生智下令中國軍隊進入“復廓陣地”。9日,日軍逼近南京城墻,兩軍在光華門、雨花臺、紫金山、中山門等處激戰(zhàn),光華門幾度被突破。松井石根限令唐生智在10日午前交出南京城,遭到唐的堅決拒絕。12月11日,松井石根下令總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