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在《講堂錄》中談到:在中國歷史上,不乏建功立業(yè)的人,也不乏以思想品行影響后世的人,前者如諸葛亮、范仲淹,后者如孔孟等人。但二者兼有,即“辦事而兼?zhèn)鹘獭敝耍瑲v史上只有兩位,即宋代的范仲淹和清代的曾國藩。范仲淹正當北宋封建社會的成熟期,他“辦事兼?zhèn)鹘獭?,是一個典型的封建官員知識分子。而他留給我們的政治財富和文化思考全部濃縮在一篇只有368字的短文中,這就是傳唱千古的《岳陽樓記》。
中國古代留下的文章不知有多少。如果讓我在古今文章中選一篇最好的,只許忍痛選一篇,那就是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千百年來,中國知識界流傳一句話:不讀《出師表》,不知何為忠;不讀《陳情表》,不知何為孝。忠孝是封建道德標準。隨著歷史進入現(xiàn)代社會,這兩《表》的影響力,已在逐漸減弱,特別是《陳情表》,已鮮為人知。但有一個奇怪的現(xiàn)象,同樣產(chǎn)生于封建時代的《岳陽樓記》卻絲毫沒有因歷史的變遷而被冷落、淘汰,相反,它如一棵千年古槐,經(jīng)歲月的滄桑,愈顯其旺盛的生命力。北宋之后,論朝代,已經(jīng)南宋、元、明、清、民國等朝代的更迭;論社會形態(tài),也經(jīng)封建社會、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社會主義社會三世的沖擊。但它穿云破霧,歷久彌新。嗚呼,以一文之力能抗六代之易、三世之變,靠什么?靠它的思想含量、人格思想、政治思想和藝術(shù)思想。它以傳統(tǒng)的文字,表達了一種跨越時空的思想,上下千年,唯此一文。
《岳陽樓記》已經(jīng)成為一份獨特的歷史遺產(chǎn),其中有無盡的文化思考和政治財富。從《古文觀止》到新中國成立以后歷屆的中學(xué)課本,常選不衰;從政界要人、學(xué)者教授到中小學(xué)生,無人不讀,不背,這說明它仍有現(xiàn)實意義。歸納起來有三條:一是教我們怎樣做人;二是教我們怎樣做官;三是教我們怎樣寫文章。
一、我們該怎樣做人——獨立、理性、犧牲的人格之美
人們都熟知范仲淹在《岳陽樓記》里的名言“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卻常忽略了文中的另一句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前者是講政治,怎樣為政、為官,后者是講人格,怎樣做人。前者是講政治觀,后者是講人生觀。正因為講出了這兩個人生和政治的基本道理,這篇文章才達到了不朽。其實,一個政治家政治行為的背后都有人格精神在支撐,而且其人格的力量會更長久地作用于后人,存在于歷史。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物,指外部世界,不為利動;己,指內(nèi)心世界,不為私惑。就是說:有信仰、有目標,有精神追求,有道德操守。結(jié)合范仲淹的人生實踐,可從三個方面來解讀他的人格思想。
一是獨立精神——無奴氣,有志氣。
范仲淹有兩句詩最能說明他的獨立人格:“心焉介如石,可裂不可奪”。范仲淹于太宗端拱二年(989年)生于徐州,出生第二年父親去世,29歲的母親貧無所依,抱著襁褓中的他改嫁朱家,來到山東淄州(今山東鄒平縣附近)。他也改姓朱,名朱說。他少年時在附近的廟里借宿讀書,每晚煮粥一小鍋,次日用刀劃為四塊,早晚各取兩塊,拌一點咸菜為食。這就是成語“斷齏畫粥”的來歷。這樣苦讀三年,直到附近的書已都被他搜讀得再無可讀。但他的兩個異父兄長卻不好好讀書,花錢如流水。一次他稍勸幾句,對方反唇相譏:“連你花的錢都是我們朱家的,有什么資格說話?!彼胖雷约旱纳硎?,心靈大受刺激。真是未出家門便感知世態(tài)之炎涼。他發(fā)誓期以十年,恢復(fù)范姓,自立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