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范仲淹上朝時壁上是否真的刻有這篇文章,但范仲淹此時的確是憂心忡忡。他憂皇上不明事理,以私害公,因小亂大。這種家務之事,你要是一般百姓,愛誰、娶誰,休妻、納妾也沒有人管。你是一國之君啊,君行無私,君行無小。枕邊人的好壞,常關政事國運。歷史上因后賢而國安,后劣而國亂的事太多太多。同是一個唐朝,長孫皇后幫李世民出了不少好主意,甚至糾正他欲殺魏徵這樣的壞念頭;楊貴妃卻引進家族勢力,招來安史之亂。
范仲淹正盤算著怎樣進一步勸諫皇上,忽然傳他接旨,只聽宣旨官朗朗念道,貶他到睦州(今浙江桐廬附近),接著朝中就派人趕到他家,催他當天動身離京。這果然不幸為妻子所言中,頓時全家老小,哭作一團。顯然這呂夷簡玩起權術來比他高明,事前已做過認真準備,三下五除二就干凈利落地將他趕出京城。他1033年四月回京,第二年被貶出京,第二次進京做官只有一年時間。
如果說范仲淹第一次遭貶,是性格使然,還有幾分書生氣,這二次遭貶,確是他更自覺地心憂君王,心憂國事。平心而論,仁宗不是昏君,更不是暴君,也曾想有所作為,君臣關系也曾出現(xiàn)過短時蜜月,但隨即就如肥皂泡一樣地破滅。范仲淹不明白,幾乎所有的忠臣都如諸葛亮那樣希望君王“親賢臣遠小人”,但幾乎所有的君王都離不開小人,喜歡用小人。
犯顏直諫的政治品德是超地域、超時代的,是一種可以繼承的政治文明。時間過了近千年,到了1979年,廬山發(fā)生了一場中共高層領導的爭論,當然有對形勢和方針方面的認識問題,但也有傳統(tǒng)的君臣政治理念和道德、人格上的問題。彭德懷當然是那個事件的一個主角,但在毛澤東的秘書田家英身上卻更集中地體現(xiàn)出這種矛盾沖突,而別有一種悲劇色彩。田的身份有點類似范仲淹初入朝在秘閣的工作,是最高領袖的身邊人。他雖對毛主席敬之如父,但在外地調查回來卻如實反映了毛不愿意聽的情況,7月23日那天他在廬山上聽了毛澤東批判彭德懷的講話,更是憂從心底生,既為他所敬重的領袖犯錯誤遺憾,又為黨和國家的前途擔憂。他和幾個朋友來到山頂?shù)囊粋€亭子里,俯瞰山下萬里山河,更加心事沉沉。有人說這空空的亭柱上怎么沒有對聯(lián),田即張口憤然吟道:“四面江山來眼底,萬家憂樂到心頭?!逼鋺n國、憂民又憂君的矛盾和痛苦可見一斑。他后來他在“文革”中自殺明志。于此例我們也可以看出憂君思想在中國政治長河中的影響。
3.憂政
忠臣總是一片忠心,借君之力為國家辦大事;奸臣總是耍盡手段投君所好,為君辦私事。范仲淹一生心憂天下,總是在和政治腐敗,特別是吏治腐敗作斗爭,并進行了中國封建社會成熟期的第一場大改革——“慶歷新政”。
一個政權的腐敗總是先從吏治腐敗開始。當一個新政權誕生后,第一件事就是安排干部。通常,官位成了勝利者的最高回報,和掌權者對親信、子女的最好賞賜。官吏既是這個政權的代表和既得利益者,也就成了最易被腐蝕的對象和最不情愿改革的階層。只有其中的少數(shù)清醒者,能拋卻個人利益,看到歷史規(guī)律而想到改革。
1035年,范仲淹因知蘇州治水有功又被調回京,任尚書禮部員外郎,知京城開封府。他已兩次遭貶,這次能夠回京,在一般人定要接受教訓慎言敏行,明哲保身。但這卻讓范仲淹更深刻地看到國家的政治危機。他又渾身熱血沸騰,要指陳時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