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從后火車站出發(fā)的人生

孤獨是生命的禮物 作者:余光中 白先勇 林清玄


劉克襄/文

上個月,后火車站華陰街失火,有三人不幸命葬祝融。大火前一個小時,我才在附近的批發(fā)百貨店走逛,尋訪舊時的商家。此一場大火,不禁觸發(fā)我憶起一些往事。

四五十年前,從中南部搭火車上來,準(zhǔn)備在臺北打拼的人,人生往往只有兩個出口。老家的成長環(huán)境,似乎便命定了,要從前站出來,或者從后站下車。從前站噴泉廣場出來的,泰半擁有高學(xué)歷,可能已在金融商圈、廣告媒體或者公家機關(guān)等單位,謀得一職位。也有繼續(xù)求學(xué)者,繼續(xù)其寒窗苦讀的生涯。但多數(shù)人是從后火車站認識臺北。他們高中畢業(yè),十七八歲出頭,甚至有小學(xué)才讀完的十二三歲童工,攜著簡單家當(dāng),盤纏有限,恐怕連回家的錢都不夠。這些不及弱冠的少年,站在后火車站前,舉目無親地張望時,迎接他們的是一群職業(yè)介紹所的男子。每個人的口氣都像軍隊里的教育班長,香煙不離手,臟話不離口,老到地吆五喝六。

下港人憨厚者多,傻愣愣地,常受不了幾個言催喚,便懵懂地跟著人家,像待宰的雞鴨,被塞進小貨車。有的還因年紀(jì)太小,屬于違法打工,必須藏在卡車后的帆布篷里,躲避警察的追查。他們驚懼而茫然,被載至初次聽說也初次抵達的三重、五股或中和。在這些衛(wèi)星小鎮(zhèn)的鐵工廠、成衣廠,以及某種加工廠之類,開始從事最卑微、艱苦的勞動行業(yè)?;蛴胁辉盖驼撸^續(xù)窩在華陰街附近,找間便宜的木造小旅舍下榻,日日出來閑逛,等候待遇較好的工作。附近炒面炒粉的小攤生意,順勢也特別興隆。

大抵說來那時工作機會多,只要肯拼,愿意積蓄置產(chǎn),離鄉(xiāng)二三十年后,他們還是能完成心目中的夢想。在遠離家園的北部,成家立業(yè),進而掙得一屋居住。如今毋庸貸款,或者只剩下零頭輕松交納。當(dāng)年歌手林強著名的閩南語歌《向前行》,轟動街頭巷尾,大抵道盡了這種打拼的可能。小老百姓不懂大時代變遷,但很清楚,那時的環(huán)境或許艱苦,卻人人有希望?,F(xiàn)在社會富裕,機會反而大減。在這一最需要廣大勞力的時期里,下港人戮力參與臺北盆地的經(jīng)濟建設(shè),共同打造了今日的臺北模樣。從后火車站開始的人生,應(yīng)該是不少中生代市民生命里最精彩的篇章,回憶臺北最重要的起點。

如今后火車站不見了,除了一個北淡線的懷舊廣場。一輛舊時列車擺置著,掛個不知所云的“第三月臺”牌子,一切無從回憶。盡管周遭依舊,仍是五分埔的擴大版,各式各樣便宜的批發(fā)百貨,密集地堆擠于街坊騎樓。更遠,還有亮麗帷幕大樓的京站百貨,預(yù)示著未來的繁華,我還是若有所失。這場不幸的大火,似乎也點著了一個失落的艱辛歲月。那是夢想可以燃燒的年代。年輕人只要胼手胝足,可以放膽結(jié)婚,建立美好家庭,勇敢生子。油電再如何飆漲,靠著雙手打拼都能挨過。房價再如何翻揚,也可掙得一席之地。

我若主管相關(guān)單位,大抵會從這個角度考慮,從周遭老舊的街屋,尋得一個代表性樓宅,規(guī)劃這樣一個藍領(lǐng)階級的下港人博物館,把六七十年代的生活風(fēng)物悉心整理,做一個有意義的展示。不僅向半個世紀(jì)以來北上打拼的人致敬,還想知道什么是夢想,到底建基在什么樣的社會人情和義理中。在那夢想可以燃燒的年代。啊,你若是下港人,還記得當(dāng)年北上,是從前站出來,或者在后站下車?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